谁的青春不迷茫的读后感800字(优选8篇)
14
2023 / 11 / 12
我是之前看好朋友发的一条微博后决定好好看看《致青春》的,微博上是这么写的“看完《致青春》后感觉我浪费了我的大部分青春啊”,原以为这部电影以励志为主,看完之后感觉讲爱情讲友情颇多些,无论如何,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很深,充满青春的朝气和昂扬。
这是一部七八十年代的成长电影,电影前半部分讲的是学生时代,与后半部分产生鲜明的对比。
写学生时代的纯真叛逆胆大又张扬,写成年后的蜕变反差无力与残酷。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这部电影是场悲剧,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获得幸福,那什么是幸福?陈孝正选择了出国留学之路,离开了郑薇,后来成为一名著名的建筑师;黎维娟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嫁给一个阔佬成为一个富太太……
他们都达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如愿以偿,但是又怅然若失。难道这样真的幸福么,这真的就是他们想要的么。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禁要喃喃的问自己“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那些东西又换来了什么”,那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是不是真的快乐呢。
郑薇淘气又大胆,活泼可爱的性格让她对待爱情敢爱敢恨,没有夹杂着一丁点害羞的成分,就连许开阳表白那会儿她也非常直白的说出了“我有喜欢的人了,陈孝正”。后来陈孝正的自私酿成了悲剧,末尾时节她说她原以为没有陈孝正她会死,但是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是的,爱情是药,生活是水。不用水吃的药,太苦。
阮莞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最欣赏的人,她人漂亮心灵更美,她是单纯的,为了爱情可以付出一切,她其实是活的最真的.一个,不求名图利,只想当一个小人物,于是很不幸,她理所应当的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爱的太傻,把爱情看的比生命还重。
赵奕欢饰演的《青春期》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这年头你信什么不好,偏信爱情”,随着阮莞“嘭”的一声歇斯底里之后,导演把“我们的青春里不止有爱情”这一主题撕心裂肺的摆在我们面前。
致青春是群戏,我们看到了郑薇剪掉了辫子穿上了高跟鞋;看到了昔日的好哥们小张面对现实的无力和遗憾;看到了朱小北被社会研磨的蜕变;不禁怅然若失。电影缓缓落幕了,我揉了揉眼睛,真的被感动了。
影片的爱情观是,爱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漓,甚至失去生命。
青春时代的爱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
影片最后一个场景,虽受谎言蒙蔽,却笑靥如花、欢蹦乱跳的郑微,向我们传达着:趁还有青春,如果爱了,就请深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朽。
我们的生命,理应生如夏花。
5月3号那天我终于忍不住去看了《致青春》,在桦甸读书那会看场电影也就2块钱,现在票价一下翻到了20倍,我依旧骑着快零碎的自行车,提着小食品来到了电影院,仿佛我又回到了读书时。
《致青春》序幕是3D动画,我还以为我走错了放映厅,把眼睛睁大大的盯着屏幕,不想错过电影每一个片段。这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看完之后心里变得有些不开心,因为我有股气憋在胸口,很多无奈只能叹息了,强烈了引起我的共鸣。当青春不在时,曲终人散的时候才发现爱是那样的刻骨铭心,最刺痛我的就是张开对阮莞的那种感情,甘愿做爱情的陪衬,我也懂得了满天星的'花语。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俩个人就是朱小北和阮莞,朱小北,倔强卑微,但仍然坚强的生活,假小子大女人。我觉得朱小北就是被体制教育毒害的一代,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一时冲动,被学校开除了,没了文凭,只能自己创业,做了体制教育外的工作,改名字叫刘云了。她想改变过去,当受到学校保卫处老师质疑时大声喊出你这是对我灵魂的践踏,人格的污染。看得出来她是个要强的女孩,她从事做记忆大师的工作。但当许开陽问她你是朱小北时,他装作了失忆,作为记忆大师的他,却对许开陽装失忆,这是赤裸裸的讽刺啊,太让刺痛我的内心。再一个就是阮莞,阮莞是个非常温柔漂亮的女孩子,可却爱着那么一个不敢承当,不敢负责任的男人,现实生活也是越是美好的女子在感情方面越容易轻贱自己,她放弃了嫁给那医生的机会,还是招架不住爱情的呼唤,最后一次告别,结果成了最后的“告别”。
她的死亡来的太突兀了,我被那声巨响震蒙了,好友郑薇看着阮莞的尸体,没有哭而是责骂了一顿了,这难道不比哭更让人心碎吗?郑薇由最初的蛮横泼辣,到后来理智成熟,陈孝正由最初不喜欢吸烟,变得有事儿没事儿抽俩口,岁月都无情的改变着你我他。影片最后的处理我比较能接受,没有交代郑薇与陈校正的爱情结局,却又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当影片结束时观众都纷纷离去,我没有走,等听着王菲的片尾曲,我开始怀念我的大学生活了。
青春就是一场盛宴,总有散席的那一天,这部电影让我成长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我已经不是那个背着书包穿梭在图书馆与寝室之间的傻小子了,我是王技术员。
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们或许都为感情忧伤,经历是一件美好的事,它使我们变得坚强,就像生命里曾经存在过的人一样,虽然不长久,但还是一笔一画的刻在心尖!这样就够了,也许有一天,我们现在落叶缤纷的季节里,回味那些年少的笑脸和幼稚的坚强,所以一颗沉重的心来感受年少的沧桑。
又一颗星星陨落,青春,稍纵即逝,灰飞烟灭。除了眼泪,更多是眼泪…青春或许痛苦,除了忧伤,但更多是希望。在稍纵即逝的青春里,我们应该怎样弹奏出华丽的乐章?如何不留下遗憾?如何纪念我们多愁善感的青春?成功永远是我们思考的话题!青春不是一首流浪歌,不是一首咏叹调,而是一首丰富多彩的交响曲!
明天永远霸道地摧残着虚无的永恒,曾经说过的话被时间搁浅了,因为青春的茫然彻底的迷糊了自己,蒙着月光长睡不起,梦里芳香散尽,即使黑暗后的黎明,我们也不堪言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纪念已逝去的青春…
在岁月里历经成长,在年华里品味忧伤,我们走过青春,努力向最高点狂奔,为忧伤倔出力量,为成功点然激情,这就是我纪念已逝去青春的方式!
今天把致青春看完了,没有在电影院看,而是在网上用百度影音事先下载好的。致青春,虽然演员选的有点老,没有还原那种刚上大学的青涩和幼稚,但是电影的主题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多或少得到些什么。致青春里面出现未婚先孕,出现大学里面男女串宿舍等等这些镜头,我是个保守的人,把这个社会想的太旧了。然而现在大学里没有以前的说说笑笑,没有什么不爽的事情就喊人来走谁谁谁,也很少有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去和得一塌糊涂,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无论是喜还是悲,不喜欢把事情说出来,都寄托到网络这个虚拟的双刃剑上。或许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里是掌上明珠,大学里只想着别人看到自己,欣赏自己,而忽视了身边美好风景。我看完致青春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大学和社会天壤之别,大学里面想的是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结婚生子孝顺父母,一辈子平平淡淡的过去了;
而现实是很残酷的,像黎维娟那样毕业之后嫁了一位老头,这应该是她想都没想过的,至少在大学里阮莞和自己恋爱了四年的小男友分手而又因为放不下爱丧失了生命。现实和理想总是遥不可及,我们疯狂过,争取自由,获得解放。我们怀念大学里的美好时光,自己疯狂过,至少自由过,想去唱歌就去唱歌,想去把妹就去表白。毕业之后,面临现实的问题,我们没办法选择逃避,必须解决,因为我们是人。
我们选择解决,然后迫于生存的压力,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疯狂了,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去做的事了。大学的美好时代对我来说就是一段心头永不消失的美好时光。我很有幸我拥有过,我很有幸我有得怀念。
你走进电影院观看《致青春》了吗?《致青春》成就了一部概括性强烈的大学生活的群体记忆,从入学到毕业,除了没关注学习,其他基本上道尽了校园内的酸甜苦辣。更多关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尽在。
有句话常被提起,那就是“如果电影是一把刀的话,被雕刻的就是我们曾经流逝的时光”,这句话用在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简称《致青春》)上,特别恰当……基于影片浓郁的怀旧色彩,以及片中甲乙丙丁各色人物的轮番登场,《致青春》成就了一部概括性强烈的大学生活的群体记忆,从入学到毕业,除了没关注学习,其他基本上道尽了校园内的酸甜苦辣。
这是一段被定格的时光,虽然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但似乎每个角色都能在自我的回忆中找到类似者,在影片中配比着角色一一对号入座,当然,似乎谁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勾起当年的回忆。毋庸置疑的是,《致青春》将引发集体怀旧热潮。
当未来的憧憬,一点点变为对现实的追索,我们这一代人,就唯有从回忆中寻找曾经的热血与真情。那些散落在岁月之路上的叶片,有的早已枯黄斑驳,有的早已随风飘散,《致青春》的价值在于,能带观众重回曾经的青春,或许是曾经的经历,或许是幻想的情节,但电影如一根火柴,划亮之后,点燃了记忆,唤醒了早已沉睡的情节,甚至重新勾勒出对青春的回忆,一幕幕的悲欢离合,重新成为内心的回响。即使影片结束,火柴熄灭,但萌发出的青春情怀,却不会那么轻易退却,忆起的人和事,也不会在短时内忘记,被勾忆起的曾经的青春,无论酸甜苦辣风霜雨雪,如今回想起来,就如欣赏一件雕塑品一样,都只留下骚动的青春,都只留下幸福的味道。
看了《致青春》这部片,感触最深的就是,郑微和莞莞2位女主人公,莞莞是个美丽的姑娘,即便不缺追求对象,但她还是那么坚定地选择了那位她爱着的人———赵世永,即便世永有了一次意外的背叛,她依旧选择了原谅他…可爱情就总是那么自私,大学毕业了,世永没有选择和她在同一座城市,所以即便这样奔跑着的异地恋,也让莞莞幸福地甘愿着奔跑于两地之间…终于,在莞莞怀孕后,世永的那种惊慌让莞莞彻底醒悟了,世永爱的只是他自己罢了。
而莞莞也因为爱的那么卑微,献上了自己的生命,虽然这份感情付出了生命,可我有时候觉得爱情真的不是可以用理智说明这一切…莞莞就是爱的这么死心塌地…
郑微,是个直爽开朗的女孩,敢爱敢恨…她的大学爱情,女追男的例子,成功地和陈孝正走在一起…陈孝正,很直白的例子,那种家庭背景,只能靠自己努力去获得成功的男孩…郑微在这份爱情里面,学会了如何去爱一个人,去对一个人好,她爱陈孝正胜于爱她自己…陈孝正在这份感情里面,虽然他也爱郑微,但他更爱自己的前途…所以,在毕业季,他选择分手,选择了保送,选择了到美国深造…几年后,他回来了,为了绿卡,他和当地的女孩结婚后又离婚了…也许正因为经历过那些现实的社会,他才明白他最爱的还是郑微,只是当他回来找郑微,想重新爱郑微的`时候,郑微觉得,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谁也不拖欠谁…过去爱着的,现在未必还爱着了…即便当初爱的那么死去活来,可分离了就是分离了,选择了就是选择了,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也没有那多一厘米差距…所以最后,最深刻的感想莫过于,青春,注定埋葬过去,而能给予的,只是那一丝简单青春的怀念…
有一句话常被提起,那就是:“再多各自牛逼的时光,也比不上曾经一起傻的岁月!”,《致青春》同样很契合这句话,虽然片中的大学,对很多人来讲,是唯一的群体生活时光,宿舍、食堂、晨读、夜修,当然也会包括相思、追求、恋爱、失恋等等爱的体验,这是一生中难得的大家一起“傻”的岁月。
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演员的选择与塑造上,还是很到位的。赵又廷、韩庚的加盟,一方面保证了影片的商业品质,另一方面,也确实发掘出了二人前所未见的演技水准。先说下赵又廷,作为来自海峡对岸的男生来讲,大陆的学校氛围和他们必定会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片中,陈孝正略显生涩,但到结局其实可以发现,这个角色是很其实和赵又廷亦真诚亦虚伪亦正亦邪的混搭风格很相近,并不出戏,而且陈孝正这个名字,其实很符合海峡对岸的文化风景,总能令人联想起忠孝东路、中正、神马的,也算巧合。
再说下韩庚,其实韩庚的戏份真的不多,给他发挥的空间也不是太大,但无疑韩庚演技大爆发的时代已经来临,表演不动声色中见神奇,承担了一个隐忍低调却情爱满满的角色,诠释了青春的“错过就是一生”的别恋,看得很心酸!此中表现比《大武生》中扮酷卖萌式的程序化晒帅,要提高不知道多少层次。
四位新人女生则各个神采飞扬,杨子珊扮演的郑微,不得不失,但个别哭喊场景,颇有赵薇版“小燕子”上身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来自导演的言传身教。扮演朱小北的刘亚瑟,让人眼前一亮,此种帅气的短发女生,一定是男女通杀的类型,是当下演艺圈比较缺乏的类型演员,应会成为通过《致青春》得到迅猛发展。江疏影和张瑶,同样给人印象深刻,这一组新人,演技比较平均,搭在一起的感觉很谐和,所以剧中没有出现被舍友下毒的事件,也不会令人意外。
三位男生,则很好的烘托了众鲜花和绿叶的戏份,包贝尔的喜剧化悲剧性寻爱之路,漫不经心中的坚持与坚忍,是最容易催男观众共情泪下的感动点。郑恺的招摇与炽热,同样是青春情感的标签,另一帅哥黄明戏份不多,无太多亮点。
就这样一票人,用各自的“傻”,铸就了那个“牛逼”的热血青春时代,每个人都曾付出满怀真情,即使撞到头破血流,即使也有背叛别离,十年后再次回望,一切都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