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六年级(通用12篇)
92
2024 / 07 / 23
晚上,我用手机打了一局游戏和平精英火力对决。我与两个素不相识的队友组队。
一开始,我们各自玩各自的,没有在一起。突然,我被击倒了。我没有和队友说,也没想让他们来救我。因为我知道我被击倒的地方研究所是游戏里最可怕的地方,那里有很多人,还经常有无人机、飞机、汽车等,队友如果来救我,基本上就是来送命。而且,他们此刻正在军事基地,离我非常远。
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队友知道我受伤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和另一个队友开着一架破旧的飞机来救我了。
一到研究所,他们的飞机就被打爆了,幸好他们及时跳了伞。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那里打死了三个敌人、炸毁一辆车后,才把我给救了回来。得救的我由于身上没有武器,刚回来就又被一架无人机炸死。唉,我怎么这么不争气啊!这时队友还想去救我,不过那里已经成为了雷区,他们无奈,只好让我观战了。虽然这样,但队友的用心已经让我很知足了!
这时,很奇怪的一件事发生了,他们居然遇到了刚才操纵无人机炸死我的那些人。那是一个四人小队,以我那两个队友的实力,肯定是打不过四个人的。我在聊天区里赶紧说:他们还没发现你们,快跑啊!队友却说:不,我们给你报仇!这时候,敌人已经发现了我的队友,我只能为他们加油了!
一个队友先用一枚炮弹炸死了一个敌人,但是被两个躲在后面的敌人打死了。另一个队友明知道此刻以一敌三很难取胜,但为了给我报仇,他咬紧牙,冲上去炸毁了飞机,摔死了飞机上的两名敌人。但最终,仅存的一个在草坪上的敌人把我队友打死了。
虽然我们失败了,但我心里面却很高兴,因为我在游戏中体会到深深的友谊,这个游戏让我深深地感动。
退出游戏后,我把这两个队友加为了游戏好友。
《第七天》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于2013年初出版的一部小说。小说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主人公杨飞在七天内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有房屋强制拆迁,对官僚主义的批判等等,大多数还是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并从这些末梢中提炼出了很多东西,有爱情,亲情,社会情,当然,还包括一些很暧昧的,我们都说不清的东西,比如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还有很多,下面请我一一道来。
以前我一直在寻找可以全面阐释21世纪社会的作品,现在,我找到了。 并且不负所望,这部小说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所以从我读完这部作品,到现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都在思考,我在想,我们社会的这些变化,还有相对应的我们个人的变化。我个人认为,余华的这部小说,阐释了三大主题:亲情,爱情和社会情。
小说的开篇就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面对一个雾气朦胧的世界。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人出了车祸,有商场发生火灾,还有人跳了楼……然而,在这一片混沌之中,主人公杨飞回忆了他的养父杨金彪——一个朴实善良的铁路维修工人。他的生母在火车上意外产下了他,并从厕所掉了下去,而单身汉杨金彪捡到了他,从此他就养着这个孩子。把这个孩子放在自己胸前的肚兜里,给他喂奶粉,喂水,甚至于织毛衣。让我最感动的是其养父为了他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个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杨飞丢在河畔街,所以当他看见这个小小的人儿用树叶把自己全身都盖住,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他反悔了,自责了。这种对良心的检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禁受的了的,可以说,这种品质,是弥足珍贵的。这种爱,是大爱。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爱。
主人公还回忆了自己生前的爱情。李青是他的妻子,确切的说,是前妻。他们曾经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李青是他们公司最善良最有气质的女孩。杨飞靠着自己的诚实,善良,正直的品质博得了李青的芳心,二人在一居室的房子里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如昙花一现的生活。但李青终于为了自己的梦想离开了这个家,也离开了她唯一的爱情,跟一个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结了婚,她开始创业,开始变得大红大紫,可最后的最后,她同样死于自己的梦想。在死后与杨飞见面的时候,她说,我一生结过两次婚,丈夫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可以说,李青代表了这样一种人,他们为梦想而生,为梦想而死。但我却反倒觉得李青一生最幸福的时候是拥有爱情的日子。你们觉得呢?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所谓的梦想,对我们和这个社会而言,到底有没有价值,或者狭窄的说,是不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它值不值得我们舍弃一切去追求?或许到最后我们才发现,不是生活太难,是我们太过贪婪,忽视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导致生活的不幸福。
小说还写了一种爱情,鼠妹(刘梅)和伍超的爱情。伍超在一家理发馆门口看见了刘梅,那种感觉,用小说的话就是“我再也见不到比她更好看的人了”,所以伍超也去了理发店做了一名洗头工。他们二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特别底层的一些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福利和保险,每天为了生存拼搏。这样两个男女相爱了,一起带着他们对生活更美好的向往,努力工作着,生活着。他们也是有梦想的。伍超在洗头之余还学习理发,梦想成为技师,这样收入会更多一点,生活就会更好一点。可还没等到那一天,梦想就破灭了。他们一起带着生活的尊严开饭了一家餐馆打工,这时,他们有了新的梦想——等伍超学会炒菜以后,他们就自己开一家小餐馆,幸福和睦的过日子。可之后的一件事,让他们的这个梦想也破碎了。顾客对鼠妹动手动脚,伍超出气不成反被打的满脸是血,这一次,是为了做人的尊严。就这样,梦想不断被打破,可他们没有屈服,即使要饭他们一样坚强的活着,这个时候感情是他们活下去唯一的支撑,当这个支撑破碎的时候,鼠妹就跳楼自杀了。原因是伍超骗了他,欺骗终于让他承受不了这样无望的生活。后来,伍超从老家回来后,为了给鼠妹买棺材,卖了肾,得病死了,去了什么地方呢,去了一个地方叫做死无葬身之地。
伍超说:“她对我太好了,跟了我三年,过了三年苦日子,我们太穷,经常吵架,我经常发火,骂过她打过她,想起这些太难受了。我不该发火,不该骂她打她。再穷再苦她也不会说离开我,我骂她打她了,她才哭着说离开我,哭过之后她还是跟我在一起。”这就是鼠妹和伍超的故事。
小说还提到了一种情——社会情。小说在看似无望的社会里,给我们提炼了这样一种价值观。比如主人公的养父杨金飚,生前兢兢业业,勤奋,努力的工作在铁路一线上,不求更多的回报,朴实地做人,做事。并且,在他死后,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自觉地当起了侯烧厅的工作人员,这时候,他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所以,最后他是幸福的,是满意的。还有李月珍夫妇,也都是非常善良的人。李月珍奋力给二十七个婴儿寻找真相,她死后终于和这二十七个孩子生活到了一起。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会思考,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梦想,杨金飚的朴实工作的梦想,鼠妹和伍超好好过日子的梦想,李青的梦想,谭家鑫夫妇的梦想,这些人的梦想在生前的社会都得不到实现,或者说,即使实现了,对他们个人而言也是不幸福的,是没有价值的。在他们死后,到了死无葬身之地的时候,他们的梦想全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我们通过这些内容,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为什么,看起来很容易实现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就这么难?到底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过错,还是个人的追求有偏颇?
我是个课间活动文明小标兵,在课间我经常和同学们玩一些健康有益的游戏,写_王_字游戏就是我们经常玩的游戏之一,这个游戏简单但很有趣,下面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写_王_字这个游戏既要能跑又要能定,会另人哈哈大笑。游戏规则是:让一人在墙上用手指写_王_字,其他人先退后,写_王_字的人说:_go!_游戏开始。写字的人开始一笔一笔写王字,其他几个人乘他不注意往写字的那人靠近,写_王_字的人写一个字回一下头,那时,另外的人必须停下来。如果还有人在动,那就换动的那个人来写_王_字;如果没有人动,游戏就继续下去。等到走动的人碰到写_王_字的人的某个部位,就赶紧逃走,写_王_字的人喊一声_停!_,逃走的人就必须停下,写_王_字的人可以跨三大步去抓那逃走的人,如果抓到了,逃跑的那人就去写_王_字;如果没抓到的话,写字的人还要继续写下去。
怎么样?这游戏还算简单有趣吧?赶紧去找几个伙伴玩一玩吧。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第七天》这本书看完,就让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合上书,才发现那封面上的字“书中描写的荒诞比起现实的荒诞”……也许世界就是这样。
放下手中的书,转身望向窗户,放松一下紧绷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将大地照得刺眼,树在无意中留下晃动的阴影。我面对着太阳,在思索我的世界—对自己灵魂的问询,不经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坟堆,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它的渺小,让人不会去注意,只有几块红砖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诉我们她在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过,在这片树林中曾穿行过,我独自在坟堆前驻足,在这里忘却了伙伴的约定这是两个灵魂驻足的地方,但只有一个灵魂永远在这里停留。
又回头琢磨,觉得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但死去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这里永远是春天。也许热和寒只是一线之差,生和死也只是一界相隔,我低下头摸索般的打开窗户,又被外面的乌烟瘴气,被迫般的
关上了。再次打量桌上的书,这才悟得书中的世界—我们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间迷失了自己,我们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墙中,变得干涩、贫乏,内心是缭乱的,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但我们永远向往着幸福,在这里谋生,苦尽甘来。驱逐,去了那片“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离那黑暗的时代。
一个人的灵魂孤独的安息在这儿,它眺望着远处的美好—那个在冰冷的世界构建的暖巢—死无葬身之地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我在玩游戏,玩的很开心。我妈也在玩游戏,但我想,我们俩的感觉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是我先开始玩的——我在玩游戏,在电脑上,在QQ空间里,玩一些不入流的,听着一些不入流的歌,然后有听到噪音,不,只是打断我听不入流的歌的声音,是我妈的。我妈说她刚刚把事情办完了,让我陪她去散步。我想想,多少年,我们没有一起散步了呢?时间冲淡了记忆,也冲淡了感情,我已经不记得有这件事了,听她提起,我心头一暖,转而一涩,是啊,我们都太忙了,没有多余时间来说说话。我妈叫了我两声,我才有听到。我玩的那么开心,肯定是舍不得的,于是我对我妈说,你等一下,我马上下来。
后来,我有沉迷进去了,再想起来的时候,从那时她叫我起已经过了半个小时。我仔细听楼下的动静,有声音,是喜悦的,是游戏里的。那声音很熟,是我妈的手机里的游戏声,还有那游戏胜利专有的喜悦的喝彩声。我不知道我妈当时的表情怎么样,但我想,她心里肯定很焦急,或者,在时间的催促下,已经灰心。周围的一大一小都在玩游戏,确心里各有各的事。与其让他再等,我还不如直接拒绝了她为好。我继续沉迷在游戏里,想忘记她;她依旧玩着手机,想淡化那份情绪。久久,我们做着同样的事。
终于,我听见电话里发出了不同于游戏音的声响,我知道,电话来了,于是,她有事做了,于是,我也不必担心。但是,这样真的好吗?不,当我明白这的时候,她已经走远了,没有了踪影。亲爱的朋友们,请懂得:岁月就是这样淡化人的记忆,就是这样淡化人的感情……
暑假里,我们的家乡―重庆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现在身为重庆人。我们来回忆一下旱灾时的情景:
镜头一
农田里,庄稼枯死了,水井干涸了。几位家里的壮劳力也出去找水了,然而那几桶带泥沙的水却被视为一件无价之宝来使用。它洗完菜后淘米,淘完米后喂猪、喂鸡鸭……
看!送水的车来了,大家眉开眼笑。以前还愁眉苦脸的人现在已经变得乐观起来。大家心想:有救了!
镜头二
发电机组正在不停的转着,工人在旁边调试着;家人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工人们在机组旁挂念着。直至深夜,这种等待和挂念才变成了团圆……
突然,机子出了故障,短暂的团圆又变成了等待和挂念……
镜头三
平静的夜晚,大地上的万物正在沉睡着。忽然,火魔苏醒了,把正在沉睡的人类唤醒了,正在大家准备撤退的时候,一群人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想制服火魔。他们奋勇抗争,百折不屈,不知打退了火魔多少次进攻。他们就是勇敢的武警战士。
镜头四
山半腰上,有一群人开着带有火箭发射器
的车向天上看。也不知看到了什么,“嗖―嗖―”,两发火箭弹上天了。十分钟后,“哗――”大雨顿时瓢泼而下。没错,他们就是气象观测点的炮手们,只要有合适的降雨云层,他们把一定量的炮弹打出去后,雨会增大一些。这几天这么大的降雨都是他们的功劳。
忘掉过去吧,让我们展望美好的未来!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余华在《第七天》一书中的最后收尾,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嘲讽与悲哀。《第七天》是一篇比《活着》更艰难的文章,是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像是在挑衅社会的底线,余华用他最锐利的武器——笔,再加上毫不掩饰的嘲讽,划开了当下那些看似光鲜实则腐烂的皮囊。
《第七天》是余华最新的长篇小说,他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暴力拆迁,灾祸后瞒报死亡人数,医院将死婴做垃圾处理,冤假错案,刑讯逼供等等,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生不所致,死所长思。这本书连接了生前和死后的世界,我们用生前的视角去写死后的世界,死后的世界里依然有金钱权力的划分,但从中也有喜悦的分享,为寻见亲人永聚而喜,为死后世界清明和善不再污浊而喜,为得知真相不再误解懵懂而喜。也许社会有种种不公,种种不如意,但生活中总会有阳光温暖我们。
文章用杨飞在人间最后七天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加入了太多太多有政治暗喻的事件,但如果余华只是写这些事件就结束,那余华便不是余华了,除了这些事件以外,他还写出了这本书得到的提升的关键——人性。而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荒诞不经,冷酷残忍世界里存在的希望——爱。“我”是父亲在铁路上捡到的弃婴,却让父亲为了“我”而抛弃婚姻和自己的后半辈子去扶养“我”长大,“我”的妻子在现实世界里弃“我”而去,却在死后只承认“我”是她的唯一的丈夫,洗发妹并不是真的想要跳楼,她的男友为了给她一个好的墓地而去卖了自己的肾,小餐馆的老板听说了“我”父亲的故事而每次点餐时都多送一个果盘。这一个个的故事,都写出了我们的良心,所以这社会并不是只有黑暗,还有温暖和爱。
《第七天》展示了一个弱肉强食不公平的七天,也写出了乌托邦式的向往生活的七天,余华用大半本书构造了一个人道和平欢乐美满的世界。书很容易看完,合上书,我们开始向往另一个世界,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是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说一些题外话。
余华被誉为当代最具苦难意识的作家,其实不管是《活着》、《兄弟》,还是《第七天》,都很好地践行着这一点。看到有人批判余华,说这三本书是在走下坡路,我不敢苟同。一个作家的风格总是在改变嘛,我看书从来不刻意去把它和其他的进行比较。喜欢一个人,就会为他改变,比如我喜欢韩寒,喜欢他青涩懵懂的《三重门》,也喜欢他现在放荡不羁的批判。另外,感觉这种苦难的书看起来好艰难,网上看到有人看的飙泪,我发现我很难做到,可能看一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什么的还有可能,但是这些苦难的,真心是没有经历多少,理解起来总是有种情感上的隔阂,只能将自己进行各种不透彻的代入。我也不知道现在这种状态对不对,不是以一种近乎病态的苦难悲观来看待问题,就是以一种异常天真格格不入的不在乎心态来对待。不管是哪种,似乎都是不适合我这个年龄的
今天,老师在作文课上开展了“成语对对碰”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一共三大关,老师把纸片放在金碗里,让我们随意抽取成语的零部件,然后找朋友,弄得我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游戏开始了,准备出发!岑杰一马当先,从老师的碗里抽出一张纸片,还没打开,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涌到他身边。他打开纸条,立马脱口而出“捧腹大笑”沈搏也不甘示弱“还有腹背受敌”岑杰听后,又叫道“大腹便便”也是。可听完这些,同学们又都傻眼了,到底花落谁家呢?于是我们又继续抽纸片,这次换我来抽,我一拿到纸片就心急火燎地打开,咦?是个”笑”我看后不假思索地说“笑口常开、笑逐颜开”也有人说是“捧腹大笑”。后来我们又继续抽,当大字出现后,我们更加肯定成语是“捧腹大笑“了。接着,我们开始继续往下抽取了,阮佳妮又抽到一个”笑“字,这下我们犯难了,到底怎么回事呢?老师手里明显还有四张纸片,我们几个讨论了一下,最终确定了”捧腹大笑“和”眉开眼笑”。当我们一脸期待看着老师时,老师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耶!第一关圆满结束。
因为第二关的难度提高,我们脑海中一片空白,老师见状只好把所有零部件在黑板上呈现出来。这下我们火眼金睛一瞥,答案呼之欲出。
紧接着第三关也是如此。
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自己成语积累的不足,今后我一定要多积累成语,争取成绩蒸蒸日上。
很显然,余华专心的搜集了起码7年左右的社会的黑暗面的新闻,比如强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讯逼供,比如媒体的不公报道,比如官方的不作为和很不作为,比如上访……等等,近些年发生过的能在网络上掀起批判的新闻基本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魔法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轻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顾了过去的社会进展,然后扪心自问,此时此刻,当下,社会进步了吗?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们这些读者,我们都还活在和书中描述绝无出入的社会里,想到这,不禁让人颤栗。
如果可以,我会很高兴庆祝这个社会的头七,也很希望,创世纪的第七天从书里死人的世界里来到活着的人间。
尽管,余华还仅仅是点到即止,但是,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他尽力了,一个作家的尽力,这种尽力,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