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800字高中(通用8篇)

个人学习 16 2023-12-02 11:19:52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1篇

《理想国》是著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该书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全书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独裁、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民主、法律、宗教、道德、妇女参政、教育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

全文分上篇理想国家与理想政治,中篇正义与非正义,下篇国民与民生。上篇理想国与理想政治,柏拉图谈到:“国家兴旺,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或责任,毫无疑问那是全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它依靠各行各业的力量,他们各司其职,各行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发展,这个国家才能兴旺,国家兴旺了,人民才会安定。”一言以蔽之,国家的兴旺和每个人的努力有关,想起顾炎武的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哲学家谈论的更为精辟。

柏拉图谈到:“一个人贫穷并不怕,只要他善良;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也是不会得到安宁的。”“希望总是垂青正义和神圣的灵魂:它是他老年的保姆和旅途的伴侣,但对人世间不安的灵魂却具有威慑的力量。”“钱财固然能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的话,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道德、信仰缺失的时代,好像震耳发聩的警钟,启示人深深的思考。

柏拉图在“国家的力量与法律问题”中谈到“我们建立的这个国家的理想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独自享有的幸福,而是为了这个国家全体百姓的幸福。”哲学家又谈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其所长。这样,整个国家或城邦就成为统一的,而不是分裂成多个国家了。” “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开端,就会像转动着的车轮一样,往前行动的速度就越快。因为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就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民族的进步。”哲学家高瞻远瞩,谈到国家的理想目标及用人制度上要任人唯贤,发挥特长,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就更好地身体素质,这一切最终有利于民族的进步。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中国还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忧虑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在中篇正义与非正义里,柏拉图谈到:“正义的形式,同样也得益于灵魂里统治部分与被统治部分的自然结合;而非正义的造成,则始于灵魂里统治部分与被统治部分的分离。”柏拉图谈到:“不管在什么样的国度,统治人民的政府都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统治者应该一心想着人民的利益,一言一行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并且保护人民的利益呀!”“正义是智慧与善良,而非正义是邪恶与愚昧,正义比非正义更强有力。”“一个正义的灵魂加上一个正义的人就会过上好的生活,而一个非正义的灵魂加上非正义的人将过悲惨的生活。正义是快乐而幸福的,非正义是痛苦而悲惨的。”

“上苍降给人间的各种快乐,都是施与诚心向佛的人。”“正义是世界上最高境界的善良,其原因是它能带来最好的东西。那些所谓最好的东西无非是两点:一是它的结果好,一是它的本身更好。柏拉图对非正义的定义:”对自己国家做着有弊的事情,这不就是非正义吗?“对正义的定义:”当国家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行其是时,国家被认定为是符合正义的;国家也由于这三种人在其所在的阶层表现出他们的内在品质、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是智慧的、勇敢的和有节制的。“柏拉图还谈到理智和激情两者的关系及对生命的意义,对当下物欲、肉欲横流的世界,颇具指导意义。柏拉图谈到:”理智和激情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它使人们更加本分,因而它们就会去支配占据人类灵魂最大部分的愿望;它就会去监视人类贪得无厌的本性。欲望和贪婪充满了所谓的肉体快乐而愈发膨胀,让人变得不再恪守本分,企图去控制支配那些它所不应该控制支配的部分,从而也让人的生命失去了意义。“

柏拉图谈到:”美德是一种灵魂的健康,它既美且坚忍不拔;而邪恶则是灵魂的一种疾病,丑陋和软弱无力。多做好事能养成美德;多干丑事能养成邪恶。“柏拉图在《理想国》阐述的重要理念是正义与非正义,这是国家所追求的宗旨,公平与正义,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代表一小部分权贵资产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我想起少年时代的誓言:”祖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第四章”论哲学治国兼及知识的存在“中,柏拉图推崇哲学家治国,他谈到:”因为事实也可以证明,那些具有研究哲学天赋的人,他们是有资格做国家统治者的;而那些生下来不是哲学家的人,最好做追随者,做统治者却不太适当。“对哲学家柏拉图下的定义,追求真理的人。”真正追求知识的人总是追求知识的本质,这是他的爱知识的本性所决定的,他不会只停留在一种个体的表面上,而是会在知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他不会后退,也不会让他们锋芒变钝,直至他的思想与事物的真正属性相接洽,并把自己的心灵融入事物中,并由此产生了智慧和真知。到那时,他将拥有知识,也因为知识才帮他成长,使他不会像初始那样艰辛。“”真理的队伍里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少的:一是健康而正义的灵魂;一是理性的节制。

柏拉图在第六章“黑暗与光明的抉择”中,谈到:“真正属于可知的世界往往是在最后才出现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当美的事物被发现的时候,人们会认为它就是光明的父母。在可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扮演者未来的神明的角色,因此也可以说是智慧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源泉。所有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关系中出于理性而做事的人,必定能达到美的理念。”我想起马克思的名言: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攀登上科学的高峰。我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大学又接受了西方哲学的启蒙教育,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中,思考探索真理的奥秘。

静静的夜晚,坐在台灯下,室内老父亲安然入睡,我和两千多年前的伟大圣贤,隔着时空,进行沟通对话,聆听先贤的教诲,感到灵魂净化。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明确自己人生前行的方向,这就是我阅读经典书籍的最大收获!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2篇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3篇

读完了《理想国》,刚开始读的时候其实内心的冲击和情绪还是很多的。这本书前半部分在用批判性的思维在读。

首先,明白下面这些,初读《理想国》的人应该就可以平静一些了。理想国,它就是个“理想国”,不能够把它当做现实世界,用现实世界的思维,和普世价值观等去思考和对待。不用太较真。

也不能认为被冠之“理想”二字就是说明这个国度尽善尽美只是现实中做不到,读前四章的时候看到有些部分带有一定的愚民文化,也有完全不符合普世价值观和人文主义观点的地方。

所以,在理想国中,不能够用普世的思路来理解他们的思想,很多都是非现实的一种假设,很多地方的设计不符合人性,有些地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有很多地方令人无法赞同。

其次,走进理想国的国度。

理想国中的诗歌,曲调等艺术是被剔除了一些描写死亡的恐惧,悲伤,痛苦的内容,留下表现忠诚,善良和勇敢等的主题。理想国所描述的人性被剔除了人性的负面和人性之恶。理想国度的国度还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性情选择职业。想要寻求正义,应该先寻求一个国家的正义,然后再寻求个人的正义,先有国后有家。

这些是理想国的设计和蓝图。

其中,理想国中有对救治病人的观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符,与人文主义观点相驳,认为老弱病残没有生存和救治的权利。

也有在后面,关于男女的`论述,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又实属难得。

如笛卡尔所说,人们的意见之分歧,是因为我们由不同的路径引导我们的思想,或者各人的思想不是针对同一件事物的缘故。所以,无论如何,有些地方持着与书中所描述的不同的观点,引发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思考,读读《理想国》吧,尽管可能这不是这个符合人性以及真正理想的国度,但是里面也有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4篇

就在对于问题的疑惑之中,我渐渐发现了一个真相:苏格拉底只是在提问,从来没有提过任何自己观点。是的,整个对话的开始,就源于苏格拉底对于克法洛斯的一个质疑:偿还从他人那里拿回的东西到底算不算正义的定义?

对于克法洛斯的这个定义,我们读者初次读到时,恐怕不能发现有什么问题,甚至会十分认同。但我们为何在跟随着苏格拉底的问题进行思索之后,会忽然发现这个定义事实上是极度荒谬的呢?我认为,其实是因为我们从未严密仔细的思考过“正义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杀人偿命是正义么?如果这个杀人者是为了防卫他人侵犯呢?如果这个杀人者杀人行为本身是执法行为呢?即便不属于前面两种情况,偿命能救活死者么?让一个母亲的眼泪汇入另一个母亲眼中就算正义么?

先把正义放一边,思考一个简单一点的问题。笔的定义是什么?是用来写字的物体?石头也可以在树上写字,手指咬破也可以写字,这些也是笔么?船的定义又是什么?在水上漂浮的载人工具?那竹筏算不算船?可以容纳一个人并浮在水面大盆子算不算船?气垫船这种近似于飞行状态,算不算漂浮?它有是不是船呢?

事实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活中许多我们熟悉的事物,我们在认识它的时候我们依赖的只是前人告诉我们的结论。就如同,珀勒马科斯对西蒙尼德的结论的引用。可事实上,他最后发现他自己都不了解西蒙尼德真正想说的是什么,自己从未检验或思考西蒙尼德的结论,却已经在使用它了。坦白讲,这种状态是愚昧的,并且我们很多人都如珀勒马科斯一样,在遇见苏格拉底之前从没发现自己的愚昧。

如果我们想摆脱愚昧,就必须先正视自己的愚昧,并发现自己的愚昧,即知道自己的无知。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5篇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

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当然《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一个美好的目标。

所以,正如永动机的失败,生物实验2号的放弃,玛雅帝国的灭亡,历史不断验证: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6篇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习,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

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_客观唯心主义_。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它有各部分:(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二)意志部分;(三)感情部分。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7篇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他们只允许简单的音乐、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存在。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一成不变,不然也是会改变人们是风尚的。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进步,那么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城邦又怎样始终保持其所谓的合理的秩序呢?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近乎苛刻。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这样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公平吗?

还有,他们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条空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体会其中的真谛的时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有一定认知的时候,再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8篇

《理想国》,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著作。它是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作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上一篇:哈佛凌晨四点半读后感50字(9篇)
下一篇:《男生贾里》的读后感450字(合集9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