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50字(精选7篇)

个人学习 20 2023-11-29 20:26:09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50字 第1篇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麦田的守望者》

这本书我也是一口气突击完的。

对于书中的“我”,有一些可取性,比如“不跟不爱的人上床”,以及“对小朋友很有爱心”。但是很明显,“我”并不是一个很能同周围的人、同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人。他觉得很多人、很多事情“非常虚伪”于是很不屑。其实我觉得该书的中心思想(对不起,小学语文课养成的归纳中心思想的习惯)句并不是仅仅上面那句,而是包括那句说“我”是个追求得不到东西的人,有时候估计自己得不到于是就没去努力。总的来说,本书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让人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的未来,苦闷正如毒瘾一样挥之不去。

《麦田的守望者》是一曲歇斯底里的救世主义者的绝望悲歌。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50字 第2篇

望着一片青青野草,与微风擦肩而过。就这样一转身,现在变成了过去。——题记

席慕容曾说过: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在于它的无邪与无暇,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然而我认为青春的美丽在于那份纯纯而又扑朔迷离的守望。

守望着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像主人公霍尔顿那样,让善良的人性在颓废中闪光,在那笼罩着的悲怆中沉淀出一份静美的岁月。读完全书,发现吸引我的并非是那文艺动听,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個个像麦田一样金黄色的美丽的青春之梦,而是麦田里那堕入深谷般虚无的守护者从言语到心灵深深地感染着似乎年少的我。

霍尔顿的人生涂着一丛丛橙红碧绿的火焰,一如清晨的朝阳,熠熠生辉,背后却是灰色的布景,如那最黯淡的年华中堆积的泥土。他作为一名中学生,吸烟喝酒满口脏话,打架斗殴,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对他人眼中高尚的的东西不以为然,认为是低俗。他家境富裕,却四次被不同的学校开除,让很多正派人士对他的优点也嗤之以鼻。他颓废,不求上进,但还没有沦落到失去理智地步。在他的心底一直还存有一个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护者”。文首那段他发自内心对妹妹说的话是多么清新脱俗啊!仿佛没有人生的喧嚣与世俗的纷扰,霍尔顿用他的方法,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守护着麦田中正在坠入深渊的孩子,把他们一一拉回。去除一切忧伤,打消一个个阴翳绝望的念头,让心灵得到一片纯净的空间,守望着美好的青春与心中的那份纯真。

我也曾迷茫过,也曾想过放弃,坚持毕竟不轻松。我试图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却总有人闯入。如果人生是一次漫长的历练,那么我所走过的路还只是一生中最初的那一段。它微不足道,如同夜晚眾多繁星中一颗不起眼的星星,但是也放出过一丝淡淡的,如透过薄纱般的微光。生活总是无情的,它不会在你胆怯时为你鼓气,不会在你哭泣时为你拭泪,不会在你退缩时为你留情。为了能走那条最顺畅的路,我曾设下许多目标,可是却没有坚持到底。我也曾去守望一人,可是最终只愿她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有人陪她颠沛流离,细水长流。或许在生活中,需要有一个念头支持自己前行,哪怕是匍匐前行,也好过徘徊不前。

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这种美好,才是真正的善良。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50字 第3篇

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此刻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他厌恶伪君子,厌恶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光……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我的心事也只能被自我扛着。

霍尔顿一向都期望自我能够变得很勇敢,但是实际却是他一向都很胆小,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能够把他打败,他连一个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况别人呢?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必须要躲避着父母。他一向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我,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好处上的叛逆。

从他的经历里能够清楚的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期望他像哥哥一样能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但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大人总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但他有自我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梦想,即使它在那污浊的世道变得那样的细微渺小。

霍尔顿是明智的,是聪明的,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他的朴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还比较幼稚,虽然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反抗现实、向往_的纯洁的一面是不可忽视的。

霍尔顿的那个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小孩子掉下悬崖而站在悬崖边救孩子的形象,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却又些许成熟的心事,渐渐放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50字 第4篇

本书讲述了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因为荒废学业被学校开除后的故事,他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在被开除的当晚,他不敢回纽约的家,于是就去了一个小旅馆,在这个复杂的场所见识了各种混乱的场面,又被_敲诈了一把。第二天约会了自己的女朋友,发生了争吵后两人分了手,独自看完电影的他大醉了一场。霍尔顿想念妹妹于是溜回了家,并告诉她“自己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边守护跑过来的孩子们”。父母突然回家吓到了他,霍尔顿再一次溜走,并告诉妹妹自己要去西部谋生。第三天因为妹妹的不舍和亲情的换了让他放弃了这个行动,不久他经过一场大病,在疗养院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思考!

这部小说写的故事很简单,但是从内容反映出来的问题却非常严重,当美国人都还沉浸在二战的.胜利给人民带来了福利时,却忽略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寂寞,这种内心的孤独让青少年迷失了方向。

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的强大不得不重视教育和精神信仰的培养,而那时候的美国对实力主义的重视,失去了精神的力量,霍尔顿不过是众多青少年的一个代表,纽约也只是美国的社会缩影,而美国人渴望守望!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50字 第5篇

在守望中懂得成长,在反抗中获得坚强。

这就是我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后对此书的理解和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霍尔顿考尔菲德讲述了他自己再被学校第四次开除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待了一两天,在这一两天的游荡中,在这一两天的游荡中,霍尔顿考尔菲德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既势利又假模假式的伪君子,连霍尔顿考尔菲德最尊敬的老师也只是资产阶级利已主义的信条:“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与悲哀。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这本书很是反感,认为主人公开口闭口“混账”,还做出许许多多不道德的事,认为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失败之作-,但当我看完这本书时,心中却有一股说不出感觉,不禁为小说的主人公感到了一丝怜悯,他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道,想反抗,但却缺少光辉的理想,找不到一条光明的出路,因此无力反抗,家人让他学习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

学校也不是个好地方,所以,霍尔顿考尔菲德一直生活在矛盾之中,想反抗却又无力反抗,这是何等的悲哀啊!在生活的.这条河流中存活下来,靠的是坚强;庸俗的社会中成长起来,靠的是反抗,物质再好,也比不上精神的一个面包,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要迎难而上,迎着生活的逆流,坚强的划起反抗的桨,奋力而上!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50字 第6篇

霍尔顿愤怒我所愤怒的,快乐我所快乐的,颓废我不愿颓废的,迷惘我不再迷惘的,坚持我永远不变的,憧憬我永远希冀的。这是我读出的霍尔顿。

世上没有对与错,人初性善,没有人承认自己变坏了,违法的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所以,这是一个不把真正的东西当东西看的世界,因而从表面上看,霍尔顿“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实则不然。他喜欢他自己,可他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苦闷彷徨,颓废沮丧。

这些人,这些善良又易碎的守望者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注定享受不到凡人之乐。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就往往无法幸福。必须想这一切“想得恰到好处”,才不会为这个世界难受。霍尔顿最后告诉我们的也是,“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孤独者的痛苦,莫大于斯。

书中姓资的.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不这么认为,人生应是一部电影,命运则是最伟大的编剧,每个人的角色、台词、剧本都已经确定,该生则生,该死则死。成熟不成熟,英勇或卑贱,都是观众的茶余饭后,都付笑谈中。把自己演好,人生才有意义。

走在路上,活在心里。这是这本书最终告诉我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50字 第7篇

每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记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过得寂寞又温暖。

翻出一张有麦田的明信片,我想起了一位调皮的男孩——霍尔顿。

我有段时间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的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举动而伤心欲绝。

后来,我遇到了霍尔顿,他剪了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但褐色头发却总是凌乱的,看起来有点小小的邪恶。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那儿有一位很势力的校长叫哈斯先生。

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朴素,那老哈斯就只是真的握个手,然后假惺惺的一笑便和别的家长去谈话。

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会轻易的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小事而不满甚至愤怒。

霍尔顿同样也一样,他受不了哈斯的行为,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妹妹菲比,于是托人送去一张字条,果然菲比来了,她也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决心与哥哥一同去流,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

青春就是这样吧,充满了叛逆霸道一心想要逃离,却最后在种种牵绊而最终放弃。

文中有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会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微地活着。”

我们也许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

那个时期学校里的大部分老师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苟延残喘地活着而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

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凯迪拉克样的奢侈品来显示自己的身份。

霍尔顿曾经和妹妹说,他想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着一群孩子。

我相信,一定也有人同霍尔顿那般有着美好的理想,只是理想太过遥远,现实社会的干扰之下,来不及努力便已长大。

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曾经的美好理想,却成为人们心中所谓的“成熟的男人”,为了所谓的事业二卑微到活着。

这是种麻木而又痛苦的生活方式,到依旧绝大多数人愿意为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后来的故事,无人知晓。

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他应该依旧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充满梦想的“坏孩子”。

霍尔顿的那个只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孩子掉下悬崖而站在悬崖边拯救孩子的形象,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又有些许成熟的心事,然后在矛盾中慢慢长大。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

但希望我们一路播种一路收获,能够不负韶华。

上一篇:丑小鸭读后感200字优秀作文大全(合集7篇)
下一篇:朝花夕拾第四章读后感200字初中(汇总11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