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凯说起_人的语言时,旁白都会适时地响起敲打的声音,让他们_语听上去就像基因的解密一般神秘。
非洲_曼土著人生活在离都市6000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这是个常年无雨到连动物都不愿生存的地方,可是_人却顽强的生活下来。他们每天采集树叶上面的露水,挖地下的树根来取水,偶尔飞机从天空中飞过,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上帝在打饱嗝。
从飞机上砸下来的一个玻璃可乐瓶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生活在原始状态的他们非常的迷惑和好奇,于是便由一个玻璃瓶引发了好笑的故事。单纯纯朴和善良的凯从始至末只是想去世界的尽头丢掉他的玻璃瓶,最后,他走到茫茫一片云海旁的悬崖上,终于结束了他奇幻的历程,回到了他的部落。
_曼土著人凯的扮演者叫历苏,他确实是_曼土著人,他有点塌斜的的眉骨使他的眉毛和眼睛在太阳的阴影中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他雪白的牙齿让经常爱笑的皮肤黝黑的他看起来纯朴天然;他虽然只穿了一块小小的布衫,和都市人相比起来那么暴露和格格不入,可是却感觉他是那么自然,华服穿在他身上只是强加装饰而显得做作。
历苏自身的故事也许已经是一个传奇了,在他们_曼土著人认为,即使取得片酬却不能够在部落里花,钱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张无法辨识的东西;3个妻子和6个儿女,要养活他们最好的方式确实勤恳的劳作,自给自足,呵呵,如果让他们碰上坠机后漂到荒岛上的连钻木取火都疯狂的汤姆汉克斯,那这样的故事又该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来到外面的世界的凯哥完全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打死一只牧民的羊,还要邀请牧民家的小孩吃烤羊肉,结果——上法庭了,法庭对于他来讲完全是个不知是何物的劳什子,再穿上那件劳什子汗衫,再接受那个劳什子的审判,再进那个劳什子的监牢,哎,堂堂布须曼男子汉,居然成了1980年出生的小婴儿,整个世界都劳什子了!凯哥怕得要命,连东西都不想吃,好在世上还有好心人,大博士救了他出来。
全篇最大量的亮点就在于手里解救人质这一段,大博士利用自己的智慧,凯利用自己的特技显示了他们都不是吃干饭的,但是……真正逞英雄的,却是那个开狩猎车的小资,好在编导似乎不愿意让我们感受到文明社会太糟糕,连一群洪荒时代的人们都比不上,最后还是让大博士和汤美女团圆了,但对于凯,这一切与他无关,他只是要-处理掉那个上帝给他们的麻烦,那个倒霉催的瓶子,好在他也找到了他想象中的世界尽头,一切都大团圆了。
两个几乎无交集的社会这样碰过了头,好在结果万事大吉,没出现啥太大的文明病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编导还是希望我们生活简单一些的吧,他也许会成为老庄的信徒,可如果真要绝圣弃智,我估计——还是把我们这个世界的瓶子,以及一切私有财产消灭掉吧,可惜,这种恐怖的实验,已经做过了。
这是一部幽默的影片,镜头对着生活在荒漠与简单之中的布须曼人,也对着活在钢筋混泥土与复杂中的现代文明人。开头,我们看到荒芜、干旱的沙漠造就着一群简单、淳朴、善良的族人,没有纷争、资源共享、生活简单、没有烦恼。之后,我们又看到了忙碌在工作上、学习中,奔波于自己创造的生活的我们。我们可能更先进,可能显得更多彩,可能活得更便利,但是我们被圈在自己规定的一套体系中,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做午休二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多少显得疲惫、压抑、烦恼重重。接着,这两类人在草原上相遇了。
因为一个从天而降的玻璃瓶子,布须曼人的简单生活被打破,因为瓶子只有一个,大家开始争抢这个瓶子,于是,有了纷争。基觉得这个瓶子是个不祥之物,他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要把这个送给他们,上帝给了他们食物、栖息地,他们深受感激,但是当上帝掉下这个玻璃饼子的时候,他们觉得上帝疯了。所以基决定走到世界的尽头,亲自把这瓶子还给上帝。关于世界的尽头,文明的我们明白地球是个圆的真理,更明白简单的布须曼人根本走不到世界的尽头。所以基走啊走,便碰到了在草原调查的博士和渐渐被文明同化的西方土著。基不明白为什么他微笑地拿着类似树干的东西面对土著的时候他们会惊慌,为什么他打到的猎物让他们分享他们却那么生气。在他的字典里,没有罪恶,也无所谓偷盗,所以在他被关进那个狭小牢笼的时候,他望着那个高高的围着栅栏的窗户,神情中第一次有了无助和迷茫。
还好,基遇到了一个懂布须曼语的人,遇到了善良博学的博士,他们了解布须曼人,也深知三个月的监禁对他来说意味着毁灭。他们将他救出,留在自己身边,偶尔教他一些机械使用知识。在与那群手持武器的胁持者的较量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基很聪明,他会很快理解博士的意思,他会区分歹徒与受害者,他会很准确地给凯特传递消息,他动作娴熟、表演精湛,我们看到他其实与我们是一样的,只是最后,当基像猴子般跳跃在那辆破车上,无法驾驭它的时候,我们醒悟,他依旧是游荡在我们的文明之外的朋友。
百度百科里用自然的单纯和文明的莽撞来评述《上帝也疯狂》的一和二。显然,布须曼人代表着自然的状态,而自以为是的我们代表着文明人的思想。我常用文明和野蛮来区分他们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可是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莽撞和粗鲁可能只是我们这些穿戴整齐、举止文雅的文明人所有的特点,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从来没有文明和野蛮之分。他们其实是聪明的,能在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环境中很好地适应下来,能极好地利用植物、动物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他们其实更是明智的,他们不给自己安排工作日和休息日,所以天天都是星期天,时时都是快乐的,他们不给自己留有剩余,所以就避免了争夺。他们其实什么都明白,所以在那个瓶子引起争执的第一时间,他们选择扔掉它而不是因为它的便利而继续争夺,所以在遇到白皮肤、包裹严实的文明人的时候,会质疑他们是否是心中的上帝。他们或许是比我们更先进,比我们懂得如何避免复杂和烦恼,而保持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单纯和简单。
我们常常用异化这个词来评价我们所处的生活和我们自己,我们也很早开始反思以前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文明进程是否真的颠扑不破。当我们把目光转向那片安静、荒芜的土地,转向布须曼人的生活时,我们或许感受了一点点的领悟。当上帝疯了的时候,把那些不祥之物还给上帝,而不是,跟着上帝去疯,然后自己把自己囚禁了。这就是他们与我们的区别。
故事发生在非洲一个未经开发的地方:卡拉哈里。虽然距离都市只有六百英里,但居民对于现代化事物一无所知。他们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没有纷争,没有犯罪,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海鲜鱼翅,生活悠然自在,群居在一起,生活宁静而安详。他们以为世界上只有他们和上帝存在。直到一天,一架直升飞机在他们部落上空飞过时,驾驶员扔下了一个空的可口可乐的瓶子,瓶子落在了主人公凯的面前,他以为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因而他十分兴奋,把礼物带回了部落,现代文明第一次冲击了这个小部落。人们将这个“上帝的礼物”当做劳动工具用来做各种事情,因为是“上帝的礼物”,大家开始抢夺这个劳动工具,姐姐残忍地拿瓶子敲着弟弟的头,满是鲜血,宁静的生活被现代文明打破了。人们之间开始出现纷争。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是否文明的每一次发展必然带来纷争?我还不敢用“进步”一词。因为,进步是一个褒义词,是表示赞许和积极肯定。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说今天的文明就一定比封建社会,比原始社会好。现代人只是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古今对比,厚今薄古。与_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中的现代人都在忙碌,人不忍屈服于自然,反而要自然适应人类,他们建立都市,发明各种交通工具,机器,为设法节省体力而绞尽脑汁,越想法改进生活环境,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儿童必须花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如何在这复杂危险的环境下生存。这些文明人必须时刻想着如何去适应自己创造的环境,花费大量精力,为家庭、工作奔波。而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便你打发,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
不同的现代文明之间之所以冲突不断,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原本很简单,是我们把它想的复杂了。幸福生活原本很简单,像_族人一样,渴了就去觅水,饿了就去猎杀动物,吃饱就行,绝不库存;闲了,大家就围着篝火讲故事。他们熟悉自然,熟悉土地上的每一个脚印,那些脚印代表不同的信息。借由这些从小锻炼的生存本领,_族人生活的自由自在。骄傲物质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我们现今被文明糟蹋的海洋和天地,肆意的向大地索取,污染和破坏了一个地球还不够,还将自己肮脏的手伸向了茫茫宇宙。人类无尽的欲望,何处才是尽头?
打开了欲望这个潘多拉魔盒,也就打开了人类文明血腥前行的历史画卷。画卷里处处都是在血与火的对抗,处处都彰显着“利益”、与“欲望”,二者形影不离。100多年前,_写过一篇经典文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他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摩尔根指出,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对它进行的管理又是如此巧妙,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说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影片很好的阐释了_和摩尔根的观点。在影片中,处于原始社会的_族没有财富观念,没有利益冲突。因为上帝的礼物――一个玻璃瓶子――因为都想据为己有而引发纷争。
本来是一部喜剧片,却处处流露出导演对现代文明的反思。鲁迅先生曾说喜剧就是把丑陋的东西剥光了给人看。影片中,与世隔绝的原始_族人在现代文明前表现的如此滑稽可笑:现代人的天赋人权,法律,犯罪,房子,汽车在_人眼中也是如此的莫名其妙,不可思议,其生活如《桃花源记》里描述的情形一样,“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简直是世外桃源。恰恰是看似笨拙可笑的_族人让现代人思考:人类文明究竟应该向何处去?不同文明之间该如何共存?
在影片的结尾,凯扔掉了上帝的礼物――瓶子,扔掉了这个引发部落冲突的“不详之物”。然而,他还能恢复到以往的“世外桃源”式的平静生活中吗?影片到此戛然而止,屏幕上大片的空白留给现代人去遐想,去思索……
事先声明,这篇观后感是基于“设计美学”课的一份学科作业,所以一下所有围绕这部电影的探讨将只从设计美学这个角度出发。虽然,这部给我带来的启示绝不仅仅设计美学上的。并且,造成电影中种种的笑点,绝不仅仅是设计美学一方面的“贡献”,如果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它身上,未免以偏概全了。当然,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设计美学绝对是脱不了干系的。
在我们说明设计美学的诞生和定位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设计美学一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你甚至可以说它是近现代的;在远古社会或是说像电影里的_族那样的原始部落里,是绝对不会有什么设计美学的。刚才已经提到了,设计美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产品与人,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客观与主关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既与人的技术革新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当时人们需要解决技术与艺术如何结合的问题。“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随后,“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而“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所以说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社会发展,技术革命,生活质量改善后的必然需求。
设计美学的诞生可以说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既基于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引领着人们的审美方向。但是从哲学的层面去思考,何为美,又或是说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是真正美的?是让人看了之后能够产生愉悦的东西?而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于美的认知,是更多的出于本能的感受,还是我们的思维已经被某种理论所模式化。既我们在看到某种客观事物时,产生的愉悦感是自然而然的本能,还是某种已经被训练出来的条件反射?而我们又如何确定这个模式一定是正确的。亦或是说,人类走进自己建立的迷宫,并沉浸在其中不知自己已迷失了方向,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不过,如果有个神,哦不,当然也可以是人站在这个迷宫的上空往下看,那展现在他眼前一定是很可笑的景象。而在电影里这个人就是“凯”!
由于一个被“众神”丢弃的玻璃瓶突然降临在“凯”的村落里,给村子带了全所未有的“灾难”,于是“凯”踏上了“还瓶”的旅程。整部电影在两种不同的视角间切换,_族人“凯”和“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的碰撞,人类最质朴的本能感受与接受过设计美学“良好熏陶”的现代人类审美观。在两方的眼中,对方都是丑陋的,不可理解且可笑的。正如电影中“凯”描述我们眼中的金发大美人是世界上最丑的“神”一样。但是双方又是有共同点的,他们都向往着美好和谐的生活。不同的是,_族认为他们已经处在这种美好生活之中并安于这种现状;而另一边则认为他们比原始人生活的更好,当然现在还不是最好,他们还在通往未来“最好”的道路上“艰苦奋斗”着。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过得比原始人好,比原始人美?因为“他们”有“漂亮的衣服”,原始人没有;因为“他们”有“可以随身携带的水瓶”,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代步的汽车”,原始人没有;“他们”有“可以维持秩序的法律规定”,原始人没有……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是必要的吗?!它们真的是美的吗?!拥有这些东西我们还在通往“美好幸福”的道路上,而“什么”都没有的_族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美好幸福”了。反而是我们的'一个用来通往“美好幸福”的工具——玻璃品,打乱了_族的“美好幸福”。这些东西,到底是给我们带来“美好幸福”,还是带来更多麻烦?正如,电影一开场说的那样,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学会了不断改造身边的环境,但是有趣的是,不断被改造的环境反而越来越复杂,以致人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复杂环境……想想电影里那位倒霉的生物学家的破车吧。它是如此复杂与脆弱,以至于连它的主人都很难HOLD住它。这样的工业产品真的是“美好的”吗?
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美好的”呢?也许Iphone5的广告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刚开始看这部广告的时候,我真想上去揍那帮家伙。我见过扯淡,没见过这么厚脸皮扯淡的……但是全看完后,我意识到,苹果公司是希望他们的Iphone5不仅仅是个产品,更希望它能成为一种理论和思想。一种引领世界设计的的思想。我的一位老师说过,Iphone5提出的是交互设计的极致。也许美好的产品就应该是这样,它不是突兀出现或是强加给你的,它是如此自然而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融为一体;它是如此和谐,以至于你都发现不了它。但是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你身边,帮你解决任何问题,不需要的时候它又会回到环境中去。正如_族身边的那些树木,动物,水,天空……拥有和运用这些,_族就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
最后让我们回味一下电影的题目《上帝也疯狂》。在_族人眼里,我们就是神;而相对于“我们”,_族所处的位置就是“神的视角”。再次借用一下那个经典句式,到底是_族疯了,还是“我们”疯了;到底是“神”疯了,还是“人”疯了?恩,没错,也许现在“神”正坐在我们头顶上,吃着爆米花,看我们笑话呢。
电影《上帝也疯狂》老师把1和2都看了。绝得拍得非常天然、唯美、快乐。
非洲卡拉哈里沙漠难与世隔绝的_族依靠他们特有的智慧在这里生存。在干旱的环境里自有一套谋生方式。他们单纯知足,充满真善美,没有战争罪恶等语汇。
第一步讲的是:突然一天,飞来一个文明世界弃扔的饮料瓶子,在发现它的妙处后,他们开始有了争的东西和不能分享的感觉,内心的嫉妒、仇恨扰乱了他们生活的平静、和悦。他开始了远足,要扔掉这个邪恶的东西,然后遇到了一些事。最终还是不懂这只是个瓶子,不是邪恶。他们的这种远离世俗,远离人类,远离邪恶的生活方式也挺好的。至少很平静。
第二部就更显示出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单纯和善良了。卡拉哈里人奇哥的两个幼子奇沙与奇尔在父亲寻找食物时被车厢的露水吸引,登上了偷猎者的卡车,却被不知情的偷猎者带走。奇哥自此踏上了追寻孩子的旅途,途中遇到的很多奇人奇事都没有让这位单纯的父亲感到危险,因为他本身就是善良的,那么世界在他的眼里就是善良。
喜欢这种善良。可以远离烦争,远离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