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2000字(必备4篇)

个人学习 18 2023-11-12 15:40:27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如何退去浮华、回归自我,保持一颗平静宽容的心越来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仅仅限于好用,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设计产品。

正如原研哉写在最后:“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

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我期待那些对设计有兴趣的人能够坚定地进入设计界”。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本书在本质上并不是讲述美的哲学,而是通过融入实用、历史、文本问题介绍设计,这些问题通常被当作分离的实体教授,但全都是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所必需具备的知识。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能够面对众多新问题,提出美妙的整体的解决方案。

全书生动易读,一步一步带领读者领略设计中的品位、设计演变、构图、色彩、绘图、传播以及表达等主要话题;此外,还概括地讲解了书中复杂但又十分必要的概念。书中大量精美的插图展示了各种精美的设计案例。

“我们有证据证明极具美感的物品能使人工作更加出色……让我们感觉良好的物品和体系能更容易相处,并能创造出更和谐的氛围。”

——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情感设计大师

“当我们看到美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想繁育美的内在欲望,因此通过和美丽个体的结合,我们将会繁育美(因此也是健康)的后代。”

——伊莱恩斯卡瑞(Elaine Scarry),美国哲学家、著名学者

“设计”这个词语对身处不同设计领域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一端关联着艺术,另一端又与科技相关。两者的共同点之一体现在构成上,或者说体现在对于不同元素的糅合上——艺术家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而工程师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科技难题。当然,多数设计是艺术和科技的混合体,并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任何一方面。比如说,时装设计师关注的是纺织材料的视觉和感觉的特性,衣物对于个体的风格和合身程度,以及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因素。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时装设计师更接近设计领域中的艺术一端,而工程师更接近科技一端,即便是土木工程师(假设是桥梁设计师)的作品对视觉环境也有很大影响,并由此应当被赋予更多的艺术元素。或许建筑师和工业(产品)设计师会被夹在其中,因为这两者都需要在视觉优雅和工程材料科技之间作出平衡(同样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当然,所有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需要考虑创意的成本控制。

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力图强化艺术和科技之间的种种联系,两者为何相互依存以及此类联系如何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多数大学的理工科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美学因素,甚至也不会考虑终端用户对其所设计部件的要求。同样,他们设计出来的部件也很可能在大型机械设备中发挥很小的作用(尽管某些部件可能比较美观)。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联系也是如此;科技不是艺术的敌人,两者在实现设计所具有的外在高雅和内在唯美的终极目标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外界对于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不同角色总是存在困惑,因此有必要在此做出区分。虽然这些学科在内容上存在诸多重叠,但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不同的出发点——建筑设计师通常把考虑终端用户的需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然后再考虑问题解决过程中科技的使用;与此相对的是,工程师则首先考虑(最终归结点也是)技术方面的因素,即便是有时设计方案会影响终端客户的感官要求。比如,设计一款更加紧凑的汽车动力传输系统以便给乘客提供各大的空间和舒适程度,在这个设计中理所应当考虑汽车的外观要求。所有的设计活动(除了某些单独操作的设计工艺外)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并且团队成员之间对彼此学科差异表现出的理解和共鸣越充分,制定出良好设计方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2000字 第4篇

刚刚转到设计专业半年,在了解这个专业的时候就去网上搜索设计的相关书籍,第一个跳出来的书就是这本《设计中的设计》,将设计用文字表达出来本身也是设计,这个书名也是一种设计,连续两个关键字都能被检索到,无论是用哪一个搜索引擎都会搜到这本书的。

例如环保节能的设计,引导人们的理性消费,甚至倡导整个社会的节约,方形的纸筒,原生态的火柴都不仅仅是设计了这么一个产品而已,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审美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再者妇产医院标识的那个设计也令我印象深刻,从人性和情感的角度进行设计,这无疑是最有人性化的地方。人性化的设计总会被所有人喜欢,甚至觉得有点暖心,这也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吧,属于设计心理学的范畴,如果能很好的进行实践,设计出来的东西绝对是很受欢迎的。

看完这本书都多多少少明白了什么是日本设计,但是对于中国设计可能更加迷茫了,感到我的路还有很长啊,需要很多的学习才能成为未来的设计师。在这里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广阔的视角;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立于中国文化而走向世界;学会研究人,懂得人的心理,懂得人性。

上一篇:亡羊补牢读后感400字作文(10篇)
下一篇: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高中(汇总6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