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了《凤凰琴》后,我心中就有颇多感慨。《凤凰琴》实际上是围绕学校里的转正事件而开展的,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我国农村小学的一个缩影,个中滋味,虽然我无法全然体验到,但看过此片后,却也能感受一二。
起初,我只是觉得,张英子并不讨人喜爱,她一心想着自己的舅舅能帮助她走出困窘,走出农村,她和我们这些大多数的当代的孩子们一样,对于难得拥有的工作挑三拣四,嫌这嫌那,不过,尽管不情不愿,她最终还是去了,去了那个能改变她一生的地方。
在大山环抱之中,存在着这样一所界岭小学,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破落不堪的土屋,没有一切城市里的先进玩意儿,只有最原始的淳朴,这儿是山村,她工作的环境是山中的一所小学,有的最多的便是尘土飞扬。我无法感知,当英子站在界岭小学之前时,她是何种心情,然而,我却有一种难言的悲戚,这就是那时的中国山村,那时的学校。
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单纯的成长史,张英子的成长史,然而,我又错了,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最震撼我的绝不是张英子,而是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和那儿的孩子们。在界岭小学,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孩子做饭,仅有的两位老师不仅上课,还要接送学生、修校舍、带着孩子们上山挖草药好凑足课本的钱。更令我震惊的是,每天清早,那飘扬的红旗竟是在竹笛吹奏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们记得我们的国家,记得中国。”老校长感怀地说。是的,的确有如此效果,至少,那悠悠的笛声吹进了我的心底,那一幕,我想,我将毕生难忘。
在片中,有两个悬念,一个是凤凰琴的来由,另一个则是张英子揭发民办老师们虚报入学率的事。或许,从客观上讲,张英子并没有做错,然而,她的行为却遭到了老师们谴责。因为她的揭发,界岭小学失去了本可以拿到的奖学金,这已经不仅仅是正义与否的问题,而是上升为了在当时贫困山区中,最现实的问题——钱。钱对张英子而言,或许没什么重要,至少比不上她心中的道义重要,然而,她忽略了一点,对于这些山村中的孩子们来说,钱是最重要的,比一切都迫切,钱可以拯救他们的命运,可以改变他们的未来。看到她受指责时,我并没有同情,在我看来,这是她应有的惩罚,为她所谓的道义,为她的不懂事,更为她的自以为是。我曾想过,如果她能够多去了解一下那些孩子们的处境,了解一下老师们的苦心,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了。幸好,尽管不够及时,但她后来终究是懂得些什么了,终究是长大了,总算还来得及,不算太晚。
再谈另一个贯穿全片的主线——凤凰琴。终于要扯到转正上来了,在这部片中,那些老师们是高尚的,尽管他们都在为能转正而暗暗竞争,但在这种农村山区,转正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转正,意味着领导、甚至是国家社会对他们的肯定,可以说,他们的暗地较劲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无论他们怎么竞争,都没用什么不良手段,况且,他们心中放的更多的是孩子们。余校长的妻子,明爱芬,她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着,她无非是想转正,想让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然而上天非但没给她这个机会,还剥夺走了她了健康,当真的要让她转正时,她却无福消受了,多么遗憾,多么让人感叹。我想,在当时的农村,像明爱芬一样有着坎坷命运的教师一定数不胜数,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英子的舅舅,在最后讲出了凤凰琴的来历,当年,他与明爱芬争那一个转正的名额,最终他靠关系转正了,而明爱芬却从此忍受着无尽的痛苦。这段与凤凰琴有关的鲜为人知的往事,表达了英子她舅舅沉痛的愧疚之情。最后,英子争取来的转正名额还是落在了她自己身上,大家都说希望还在年轻人身上。英子终于是懂得了,她在清晨早早地离开了,我想,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终有一天,她会回来的。
现在,人人都说,国家富强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这样我们就可以放松农村的教育事业了吗?《凤凰琴》是沉重的,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期待着,有一天,凤凰琴能奏出全然不同的、欢快的曲调。
星期五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凤凰琴》,影片讲了一位高考两次落榜的农家女因不愿随父辈下地种田,在舅舅万主任的介绍下到大山中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她被山区艰苦的教学条件所震惊。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学生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教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尽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国歌还是会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回响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
在界岭小学经历了种种的主人公,以亲身感受写了篇题为《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并将文章发了出去。引起强烈反响,学校还获得了一个转正指标。但她却执意不要,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老校长的妻子,但最终老校长的妻子也没能如愿以偿地转正就离开了人世。影片看到于校长对转正的老师说:“只要你记住,在这里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学生。”的时候我潸然泪下。看到那里的学生在那么恶劣的学习环境中认真地学习,再想想自己,有着比他们好几百倍的学习条件却不懂珍惜,整天只想着玩,中午吃饭还东挑西拣,把不喜欢的菜随意扔掉。看到这里我很羞愧。
《凤凰琴》是一部讲述了山村学校的电影,我看了,感触非常深。
故事是这样的:女主角张英子因为考了两次大学都没考上,只好去给山里的学校当老师,一开始,她看着这么差的生活环境,非常不情愿,但渐渐地从一系列的事情上看到了这个学校的好,还写了一篇作文上传,让城里人知道了大山的苦,最后,她到名校去进修了,校长还送了她一把她弹过的凤凰琴,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大山里的环境真的非常差,可山里的孩子都比我们要好学多了。他们吃饭,菜都是他们自己种的;他们烧饭,柴也是他们自己捡的;他们上学,都是要越过几座山的,他们却也自己走。有一个小女孩都差点被狼吃了呢!不像我们,都可以坐在父母的车里上学?而且,山里的.老师也很难当,一所小学,一共只有五个老师。一个老师都要分担好几个老师的工作。早上要去半路接孩子,晚上又要送回去?非常辛苦。
山里的孩子生活条件没法和我们比的,可他们却比我们勤奋许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关于中国教育的一个尴尬问题,这些民办教师既兢兢业业又有封建陋习,他们的问题也似乎是环境所迫,影片所涉及的问题还是有很多,“学校的情况县里都知道”,楼里学校简陋不堪村长的家里缺比较体面(特指是她姑妈出镜的时候),欺上瞒下的情况在中国素来司空见惯,这里却只有心酸和无奈,关于英子举报说了实话备受排挤现实中的确如此,但往往并不是影片的情况里瞒上是给学生弄点好处,关于学校请酒时会计要陪酒的丑恶嘴脸也不少见,不过中国历来所反映的问题从来都是无济于事,几十年前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这可能是看老电影能打动我们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所知大部分学校是走到另一个极端,学校变成赚钱的工具,各种补课的费用是老师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天是连这样能够老师陋习的问题的影片是彻底没有了,有时只能在新闻看到他们的问题和面目。
虽然这部片子是很多年前拍的,但是到现在依旧有这样的山村,真正的山里面的村庄和学校。只有几位老师,兼职学校所有的职务,从校长到勤杂工,从老师到寝室管理人员等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年复一年的付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走出大山,而是不希望这里的孩子们接受不到教育,没有老师给他们上课。
界岭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又在偏远的山区,转正名额本来就特别的少,村里面还拖欠了老师的工资。在电影一开篇的时候,就有一个老师看到县里面的领导下来的时候,就马上问关于转正指标的事,可是到最后,真正县里看到这里的困难实情以后,特意给出一个指标,他们却决定把这个指标让给了刚刚调过去的张英子老师。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指标是当时直接指定给她的,只是她觉得,那些守在学校这么多年的那些老师更值得这个名额,所以就推辞出来了,结果又兜兜转转回到自己身上。那个于校长只是对她说,英子,不管你以后走到哪里,都希望你记得界岭小学,记得在那里,学生们上学依旧很困难。也许是希望,她以后有能力的话可以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有更好的条件上学,至少要安稳的度过寒冷的冬天。
里面很动人的一个场面就是每周都会有的升旗仪式。学校一共就三四十个学生却横跨了一到六年级,即使学校在简陋都弄了一个旗杆一面红旗,没有国歌,学校两个男老师,一个吹口琴,一个吹笛子演奏国歌。带着红领巾的学生精神的敬着少先队礼,不是的学生也庄严的看着国旗一点一点升起。还记得里面有一个学生因为家里大人过世了,自己又是老大,不得不辍学回去养家。她离开的时候跟校长说,每次听到国歌响起,远远看到国旗,就会不害怕。虽然可能有些学生现在还无法理解国旗国歌这种精神,可是他一直都坚持在做,他相信以后学生会懂的。
其实就我自己而言,我还是在寻找,他们是怎么跟学生沟通的,又是怎么样了解学生的。这一直都是我在各个影片中寻找的。因为我不会,也不懂,更不了解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