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的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汇总8篇)

个人学习 13 2023-11-05 17:42:30

高老头的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第1篇

“人性”在整部小说中已成为“金钱”的奴仆,而“金钱”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二者在文中就像树与藤蔓,紧紧缠绕。

纵观全文,无论是高老头与两个女儿之间的亲情,还是沃克大妈公寓房客之间的相处,还是高老头女儿们与丈夫或是情人之间的感情,这些彰显人性的情感都已被金钱扭曲。

其实,“金钱”一词还能被理解为“欲望”,因为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促使他们追逐的源头那就是欲望。

金钱的欲望,让欧金。德。拉斯提雅,一个外省的破落贵族弟子,来到巴黎后醉心于这个花花世界。即使他曾从“沃特能被捕”,和“波瑟昂夫人受情伤隐居”,以及“高老头之死”这些事件上感到极大的震撼,但这些事情也泯灭了他最终一丝人性,膨胀的欲望让他还是奋不顾身的冲进了物欲横流的巴黎上流社会。

这正是青年才子的沦落呀!其实,当今社会中也不乏此类现象。瞧啊,有多少从落后农村来到繁华城市的青年们,被眼前的花花世界惹得眼花缭乱。离开以往居住破旧落后的乡村后,这群青年已经迷失了,即使家乡的亲人正等着他们能够在城市中奋斗出自我的一片天地。为了快速融入这不属于自我世界,或者说是期望走捷径变成一个“城市人”,他们抛弃了自我的梦想,忘记了自我的初心。甚至,也会有人会不择手段,只为变成“人上人”。这《高老头》中的欧金不正是此类群体的典型代表吗?也许,历史永远在上演中。

金钱的欲望,让米歇娜不顾沃特能对她的慷慨大方与善意,而是选择了背叛沃特能,为了金钱出卖沃特能。米歇娜和杜瓦罗出卖了这个“老好人”,这真是让人感到气愤,可是幸好,住在沃克公寓的年青人们,他们有一丝热血,也还有一颗同情心,都还厌恶这种为金钱出卖朋友的行为,所以共同逼迫了米歇娜和布瓦罗搬出公寓。也算是对为金钱,为欲望做的一次斗争吧。

这让我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那些_们,他们不正如米歇娜一样吗?为了自我的利益去背叛朋友的利益。所以,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欲望是人的本性。金钱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但,我们要明白,永远不要用金钱去考验人性,因为真相是现实而残酷的`。

金钱的欲望,让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德尔芬和安娜斯达茜利欲熏心,不顾父亲的生活质量好坏,无止境地向父亲索取,此时的高老头在她们的眼中,已经不是父亲的象征了,而是能够随时取款的人形银行。他们之间纯正的血缘,已经变了质,里面夹杂了发出恶臭的私欲。

这不禁使人深思,为何高老头如此对待女儿们,把自我所拥有的都无怨无悔的献给女儿,但却得到的是如此悲惨的人生结局。其实,高老头在临死前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我太爱她们,没剩下一点让她们来爱我。”这句话正藏着那个原因,是的,正是“溺爱”。高老头是一个用情极深又十分专一的男人,他丧偶后,将所有的期望与感情都投入到了女儿的身上。无论女儿们的要求有多过分,他都会满足。然而这样的溺爱,并没有让女儿们对他心怀感激,反而认为是理所当然,一旦他停止付出,得到的就会是女儿的嫌弃与责怪。现实也正如此,若不是高老头对她们还有利用价值,德尔芬和安娜斯达茜总是有千般借口推辞见面的。正如德尔芬和安娜斯达茜不惜踩着父亲的尸体去参加舞会,只为心中对名利的追求。

《高老头》虽然为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可是他十分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绘,所以在阅读时往往会让你身临其境。并且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距离我们已有近两百年,但巴尔扎克所批判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由此可见,金钱与人性可真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啊。

高老头的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第2篇

父爱的诠释,轻如鸿毛。

父爱在任何一本词典中,无一不是崇高而伟大的灵魂舞曲,它以铿锵的节奏串联起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音律。但在十七世纪初的法国,这样的爱却轻若鸿毛,任由金钱的狂风吹打,而终遗落在黑暗阴湿的房子里等待腐化,消亡。高里奥老头的爱就被挥霍在这个世纪里,或者说,是在这个房子里。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个老头——一个本是富足的面粉商;一个不惜一切来满足女儿们的虚荣贪婪的父亲;一个到死也不愿承认女儿的不孝与无情、仍然自欺欺人的傻老头;一个最终一贫如洗却爱女心切的可怜人儿。从不同的角度,他的形象可以被塑造万千,但父亲的他——这一角色已在这万千中被根深蒂固。大多数的读者可能会认为他的爱太过疯狂,太过偏执,可是我们若置身在这个父亲的怀抱中,那他所做的一切又是如此合乎情理。

是谁造就了这场悲剧?

高老头的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第3篇

《高老头》是法国19世纪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它以局外人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所见所闻为触发点,入木三分的刻画了高里奥老头的悲惨结局,揭示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高里奥老头是倒卖粮食起家的暴发户,对两个女儿百般溺爱。不仅巨资陪嫁,使大女儿成为伯爵夫人,小女人嫁给银行家。在她们婚后,为满足女儿们挥霍无度的'虚荣心,不断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变卖家产,直到山穷水尽。

然而,高老头的爱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正面回馈,她们只会在需要用钱的时候找父亲,一次又一次,毫无底线和原则。他毫无保留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女儿们变本加厉的不孝:在父亲发达时,左一句爸爸,右一句父亲的哄着高老头;落魄弥留之际的高老头,迫切想见女儿们最后一面,可他的女儿们在忙着参加舞会、忙着应酬,抽不出时间来为父亲端茶送水。最后的葬礼,只有几个面熟的好心人出席。

如果说全文一定需要一个线索,那这个线索便是金钱。金钱不是万恶之源,但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在金钱的诱惑下暴露无遗的人性,却可能成为最毫无情面的刽子手、最直击人心的重磅炸弹。

高老头的悲剧令人唏嘘,尤其父女之间不平等的爱与付出的强烈反差让人瞠目结舌。书本运用对比手法及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巴尔扎克特意指出的“真实到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抑或自己心里,发现其中的某些成分。”

高老头的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第4篇

看到高老头的遭遇,我并没有太多的震撼,(我对我的“无动于衷”感到震惊!或许是“见怪不怪”了吧?!就象看多了对“我要读书”的贫苦孩子的报道,现在再多一点“我要读书”的字眼已经不会吸引我的眼球一样。或许是现代社会的我们对“司空见惯”已不屑一顾了吧?我不知道这种表现能否用“麻木”来形容。)我不想给他悲伤的眼泪,也不想给那两个女儿太多的指责,我只想对拉斯蒂涅的变化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他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金枝欲孽》中的如妃。记得她的宠太医说过一些话,大致是这个意思:如妃当年并不是现在的这样算计人。她刚进宫时也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小女孩,对人对事毫无心机。可就是这后宫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她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拉斯蒂涅和如妃也差不多吧?

最初,他想靠学问谋求财富,可是那个脓包波阿雷击碎了这个梦想,于是他转而改变了方向。当初涉世不深,良心未泯的他,看见巴黎社会骇人听闻的罪恶感到恐怖恶心,可随着一步步深入到社会的脏腑,他的是非善恶之心渐渐淡薄,自私的欲望愈来愈强烈,最后抱定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决心,投入了巴黎社会的残酷格斗。

也许你会觉得他可怜?也许你会觉得他可悲?不,大可不必,我亲爱的朋友!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为他庆幸!(请不要认为我疯了或是不可理喻,甚至丧尽天良。亲爱的朋友,请耐心听我说。)

社会上有两种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在当时的巴黎社会下, 拉斯蒂涅只有两条出路:要么依旧穷苦下去让家人的希望落空并象高老头那样处处受人欺负,同时他还要忍受自己良心的谴责,抱怨社会的不公……;要么他就象宴会上的那些“少爷”,有钱有吃有穿有女人,受人的巴结……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条路呢?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甘于穷苦且不快乐的境地。我们不知道拉斯蒂涅有钱后是否会快乐,但他没钱是一定不快乐的。

在此情况下,我亲爱的朋友,你是否能理解我所谓的“为他庆幸”呢?

任何人都活在社会中。记得我们高中校长说过“别人都是神经病,你不是神经病,那么你才是真正的神经病。”这话虽俗,但是不无道理。一个人是无力改变周围的环境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地“随大流”。人很伟大,但也很渺小。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有太多的时候,我们都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埋怨老天“有眼无珠”: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为什么好人就要受欺负而坏人却可以活得滋润潇洒呢?为什么同样的机会A要给B而不给我呢?他不就是比我有钱吗?为什么我就要受别人的轻视污辱而他就要受巴结呢?为什么……在生活中有太多诸如此类的 “为什么”。可是为什么你在抱怨、愤怒的时候就没想过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摆脱这种境地并为之努力奋斗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靠诅咒抱怨而成功,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因别人的诅咒抱怨而倒霉。

弱肉强食向来就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老虎会因为兔子的可爱弱小而“口”下留情吗?不会!它只会在狮子面前犹豫。因此,想生存下去并且活得更好,那你就要努力地让自己成为狮子!

永远记住:哀求、眼泪、同情永远不会成为弱者的生存条件。要想成功,奋斗才是真!

不是后记的后记

说了这么多无关紧要的话,还请大家原谅我的无知与冒犯。很抱歉,经历的这19年,给我感触最多的只是这些。听惯了太多的“冠冕堂皇”,听惯了太多的“**”,听惯了太多的“高尚美德”,我……

我无意批驳或是冒犯其他人,我也没有对任何事情产生怀疑,我只是看了《高老头》一下子憋不住了,才发了这么多牢骚。无论对与错,这只代表我个人“一时”的观点。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高老头的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第5篇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其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这两部作品都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巴尔扎克选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他们的悭吝性格。

《欧也妮·葛朗台》里,老葛朗台无疑是其中性格最鲜明的人物。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在他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舒心。

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钱的奴隶,变得冷酷无情。为了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情感,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夏尔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丧失了人的情感,异化成一个只知道吞噬金币的_巨蟒_,并给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葛朗台在濒临死神拥抱之际,“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葛朗台诚然不是虔诚地信奉宗教,但由于对金钱的贪欲,使他很自然地希望死后还能有一个超尘脱世的世界会收纳他。使我们即看到了葛朗台至死不悟的守财奴灵魂,又看到了葛朗台虚伪--宗教的存在,只是为了他的存在。

巴尔扎克通过《欧也妮·葛朗台》,给我们展示了他们丑陋的金钱观。

高老头的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第6篇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杰出的作品。被称为近代的《李尔王》。但在社会观点上,它比莎翁的名剧意义更有代表性,意义也更为深广。

《高老头》反映的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事情。高老头是一个靠战争发财的面粉商人,为了两个女儿幸福,他花了近乎大半的家产而将女儿都嫁入了豪门,以为女儿由此将得到幸福。他真诚的爱女儿,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小说的主人公欧也纳。拉斯蒂涅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他是整个时代的典型。直到现在他也是各种满怀希望的青年在大城市打拼的一个缩影。小说的悲剧因素也不限于个人的性情气质,而在于整个社会环境。小说围绕了两条线索纠缠,一个是外乡的青年拉斯蒂涅的见闻,一个是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最终也由于拉斯蒂涅与高老头小女儿的相爱而归为一体。

拉斯蒂涅是一个到巴黎上大学的青年,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当一名法官。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在寻求进入上流社会门槛的时刻,他发现自己是个没落的贵族,他找到了远方的亲戚表姐——鲍赛昂夫人。教授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

但是,毕竟经验需要积累,拉斯蒂涅面对上流社会各种棘手的问题也会感到束手无册,这个时刻,小说里最冷酷的一个人出现了——伏脱冷。一个红头发的撒旦似的人物。伏脱冷教拉斯蒂涅和贵族小姐谈恋爱,而自己跑去杀死小姐的哥哥,方便拉斯蒂涅获得巨额遗产,他还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令便拉斯蒂胆战心惊。但最后,拉斯蒂涅还是无法忘记高老头的女儿,离开了贵族小姐维多莉,失去了他梦寐以求的财产。

最后,伏脱冷被别人出卖。拉斯底涅进一步了相信伏脱冷利己主义社会本质的剖析,性情也大变,变的冷酷无情。但是仍然有一个人在唤醒着他的良知,他就是高老头,拉斯蒂涅一直观望着高老头对女儿无私而无穷的爱,看着高老头由一个精神奕奕的贵族老头转变成为一个被折磨死的憔悴老人。最后,高老头死在了拉斯蒂涅的身边,一个美丽的青年终于面临了心灵上崩溃,高老头一死,他最后的一点人性美好的希望似乎也破灭了。他失落的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从心疼母亲和妹妹的青年终于转变成了一个野心十足的混蛋。

鲍赛昂夫人说:“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的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他人,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你是马,把他们骑的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顶峰。”

高老头临死前说到:“有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他们,他们就会来了,会拿他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

这些言论,这些社会活动活脱脱是我这个时代的再现。我不想承认,但是现在的上流社会污浊腐化却是与这一般如此。读完《高老头》那时候,我觉得拉斯蒂涅尚有可取之处,现在想来,当时的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者,那时候就已经不再相信人间尚有美好?不,不是的。当看到高老头哀伤的死去的时候,我是落了泪的。伟大的父亲死去了,一个青年也失去了支撑自己理想主义精神世界的大树。至今为止,高老头还让我震撼着,或许它是一部放到每个时代都能让人反省的书。

在高老头之后,我又看了许多外国文学,发现很多作品和《高老头》有惊人的相似,是巧合?是故作?不得而知,但是,高老头在我心中的地位,是远远高于他们的。

高老头的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第7篇

高中时,在课本中就读到过《高老头》。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特别是高老头这一人物形象,也是巴尔扎克作品中比较了解的一部。现在重读一遍这一经典,又有另一种不同的感受。

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它在《人间喜剧》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高老头原名为高里奥,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资产者。他专做面条生意,在大饥荒年代里,靠粮食的投机买卖发迹。他的发财诀窍,是完全建立在人民的饥饿和死亡的基础上的。文中的高老头已经是一个六十九岁,早已结束买卖寄寓到伏盖公寓的老人。高老头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放在女儿的身上,从小对她们娇生惯养,让她们受着最好的教育。到了结婚的年龄,大女儿仰慕贵族,他让她成了雷斯多伯爵夫人,小女儿从小喜欢钱,他把她嫁给了银行家,并且像李尔王一样,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两个女儿,让她们每人得八十万法郎的陪嫁。为什么高老头会寄寓到伏盖公寓呢?两个女儿挥金如土还对他不断敲诈,使得他的财产日益减少。而且她们觉得父亲的面粉铺丢脸,他为满足女儿的虚荣心就将店铺盘出,于是住进了公寓。从此,他在女儿家的地位也每况愈下:从每个星期一两次到女儿家做客,到每个月一两次,最后竟被女儿拒之门外。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道德沦丧到了如此地步。家族关系和感情是靠冷冰冰的金钱来维持。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为搜刮父亲的财产而彼此争斗,势同水火。而他有钱的时候便是她们的“好爸爸”,没钱以后就任由他像狗一样死在公寓里。“什么都给了。二十年间他给了他的心血,他的慈爱,又在一天间给了他的财产。柠檬榨干,那些女儿就把空壳扔在街上完事。”文中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高老头的父爱与女儿们的忘恩负义,但是,这真的是伟大的父爱吗?

其实,高老头对女儿爱的方式、内容和处出发点,都是和他的社会地位、阶级出身紧密联系着地。父爱,并不单纯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它是客观实践的产物。他在女儿身上花钱,为的是使女儿能够攀上一门好亲事,使自己永远有一付好刀叉。高老头和女儿的关系,正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建筑在“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准则上的家庭关系的标本。巴尔扎克以高老头的“父爱”,反衬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败坏人心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高老头的性格是复杂的,他既是剥削者,同时自己也遭受着剥削,他损害别人,掠夺别人,可在家庭中有被自己的两个宝贝女儿抢得一干二净,受到自己亲人的损害与掠夺。这种性格是由社会发展变迁造成的。除了高老头这一悲剧外,文中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和不同年龄的人都没有逃脱金钱的魔力。

拉斯蒂涅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热情淳朴、涉世不深,富有才华和正义感,是从乡下到巴黎来读法律的青年。寄寓巴黎的第一年,他曾想用苦读法律来摸索巴黎迷宫的门径。自从得到了文学士和法学士的学位后,巴黎纸醉金迷的生活引诱他,使他感到应酬交际的需要,以便捷足先登上流社会。名利的思想驱使他走向了邪道,即恋爱之道,以爱情为手段去征服几个上流社会贵族女人的心,并拉拢这些关系,挤上上流社会。拉斯蒂涅个人野心的发展过程,是由矛盾的外因和内因这两方面交替起作用的。一是社会环境和家庭出身。全家七人的命运寄托在

他一人身上,期望他能早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伏盖公寓酸腐的窘境与圣?日耳曼区骄奢淫逸的气派,形成强烈地对照,又刺激他迫不及待地往上爬。二是个人的主观欲望以及他在寻求上流社会门径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在拉斯蒂涅心灵焦灼、灵魂搏斗之时,鲍赛昂夫人给他以贵族的身份用资产阶级思想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哲理课,告诉他如何对待这个卑鄙残忍的社会:上流社会是由“骗子”和“傻子”组成的,女人以“深深的堕落”出名,男人以“可怜的虚荣”著称。在她的诱导下,野心的萌芽在拉斯蒂涅的.心中破土了。尔虞我诈、寡廉鲜耻的生活现实最终是拉斯蒂涅彻底沉沦。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下层人民为了钱什么都干。高老头的人生悲剧,完成了拉斯蒂涅的人生教育,他看到有钱的高老头是好爸爸,没钱时竟连狗都不如,他深深体会到,这个社会一切都是由金钱来衡量的。因此他身上最后仅存的一点良知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带进了坟墓。而文中另一形象皮安训是与拉斯蒂涅相对照的一个青年大学生。在《高老头》中,他是唯一的正面人物,和拉斯蒂涅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他专心一意地钻研医学,并且决心将来以辛勤的医务劳动,去开创自己的生活。他们就像一条出现十字路口的不归路,路标上写着天堂与地狱,往哪走就在于你的选择。拉斯蒂涅则是十九世纪初法国青年野心家的典型。

读罢《高老头》,在这个年纪的我又有另一番感受。即将踏入社会的我,要以拉斯蒂涅为戒,不能认为成功有捷径,走捷径的后果是足以让人后悔一辈子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就应该向皮安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不羡慕,不嫉妒,努力地活在当下,要以自己的辛勤的劳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高老头悲惨的结局也时刻警示这我们,作为子女,应遵守基本的孝道,不能因为父母的衰老与贫穷而无情地抛弃他们,要知道百善孝为先,这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两个女儿的行为实在让人不齿。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有它一定道理的。《高老头》虽然创作的时代距离我有上千年的时间了,但其中研究的人性道理却是亘古不变的。

高老头的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第8篇

在巴黎的一所公寓里,住着一名叫高里奥的老头,他六年前住进了公寓,不知为什么他由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最差的房间,人也越来越瘦。终于,高老头的变化之迷被穷大学生拉斯蒂湿揭开了。原来,高老头是个面粉商,在法国大革命中发了财,他异乎寻常地宠爱自己的女儿,他把无以复加的父爱倾注在女儿身上,以小培养了她们极度的虚荣心。他以每人八十万法郎的嫁妆,使大女儿娜齐成了伯角夫人,使二女儿但斐纳嫁给了银行家纽心根。

为了不使女儿女婿丧失高贵的身份,他放弃面粉生意,寄寓在伏盖公寓里,为了满足女儿的虚荣心和金钱欲,他把自己所剩无几的年金和仅有的一些金银器具都消耗殆尽。当他消耗尽了所有的家私,再也炸不出油水的时候,却被女儿们遗弃了。在弥留之际,他思念女儿,盼望见女儿最后一面,但终不能如愿,带着满腔的.怨恨离开了人世。

高老头在临死前和拉斯蒂湿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女儿。”可两个女儿只认钱而不认父,在谜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丑陋的心灵。

巴儿扎克把两个女儿的阴险、虚伪和高老头的善良、纯朴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一批具有个性的人们——展现在人们面前。

上一篇:瑜伽观后感(优选6篇)
下一篇:灯会观后感(汇总6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