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导演新作《冈仁波齐》已于近日在全国公映,这部长117分钟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上映首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电影,可它却在包括《变形金刚5》、《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神奇女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下野蛮生长,突出重围。
三日票房破600万七日票房破20xx万上座率持续高
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彼时多部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冈仁波齐》却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
与低排片率伴随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来自大众和影院对影片的支持声越来越多,终于在观众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冈仁波齐》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xx万。
与此同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冈仁波齐》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来,微信指数已突破350万次,甚至超过正在上映的《异形:契约》。
这样一部在众人眼中只属于小众的影片,自公映以来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凭借一路飙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渐逆袭。行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的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
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往往会被市场冷落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选择。这些成绩也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
今天是第二次看《冈仁波齐》。上次看是一年前,同样是看完感动得一塌糊涂,对“信仰”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但一年过去了,除了生活给予的教训,让人无奈地接受某些现实,调整心态平抚情绪,继续每天平淡无奇的日子外,似乎别无更多的改变。
但心中想过、念过的东西,就成了思想的一部分,虽然会遗忘,在不经意的时候有时又会漂浮在眼前,作为宽慰自己,或未来可以憧憬的一部分。或者说,当回想起曾经希望憧憬过的场景时,竟然也会产生一种自己似乎已经历过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和自己很久之前曾经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似乎一样真实又飘忽,似梦非梦。如果没有照片或同行者佐证事实,或有人伪造事实专门合成了你在某现场的证据,又如何确定自己是在现实还是在梦境?自己的感受还是幻觉?
今天第二次看《冈仁波齐》。看之前我觉得似乎已经忘掉了电影的大部分内容,但在看的过程中,像第一次一样的震撼减弱了许多,有许多场景似乎觉得和老熟人一样:就是这样,本来是这样。
第一次看,我像一个旁观者,心里迫切地在问“然后呢?”,情绪一直被剧情所牵引。第二次看,我似乎成为一个同行者,小姑娘、老爷爷、小伙子、孕妇、拖拉机手、屠夫,我似乎和每一个心有惺惺的人有了眼神的交流。但我并没有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肉体痛苦,没有腰酸背痛、脚底打泡的身体记忆,有的,只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人说,当演员挺好,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体会不同的人生。那么,当坐在家里或者影院观影时,不也在体会不同的人生吗?当玩虚拟现实的游戏时,不也在体会不同的人生吗?那些瘾君子在吸毒后,进入极度的亢奋状态,产生幻觉,不也在体会不同的人生吗?将来,有了虚拟性爱,同样也在体现不同的人生呀。对了,这叫做精神出轨,是对自己爱人的背叛,因为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存粹的、独占的。但这一生一世,此时此刻,不需要专一吗?可以容忍心在别处吗?自己的生活过不好,心里总在向往着别人的生活,自己的主角不做,偏要做观众。
理智似乎是个好东西,让人能够权衡利弊,算计出何时、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这一切,都需要长期、艰苦地学习。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厌倦、懈怠,会有逃离的想法,需要有一个梦境,来给予生命一个喘息的机会,或许这也是书籍、影视的意义之一吧。
《冈仁波齐》中的朝圣者,平和、执着、乐观,团队中没有抱怨,没有纠结,没有放弃,没有人性中任何消极的表现,2000多公里,九死一生的经历,看似有了信仰的力量,一切显得风轻云淡,这是怎样开挂的人生。这是造梦师造出来的梦。她似乎不遵循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规律,为一点小事纠结、为一些小利反目、为细密而粘连的网所缠绕。
“夏虫不可以语冰”。尽管跟随一程,要理解朝圣者的世界,终究需要自己亲自上路。
我从远方叩拜而来,
只为见你一面,
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坠落,
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破碎。
电影《冈仁波齐》向世人掀开了藏族人圣洁信仰的冰山一角,它讲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虔诚而淳朴的藏族人为朝圣而生,亦为朝圣而死,是一种对自然及信仰的绝对尊重与膜拜。在转山这条路上,有人死去,也有人出生,因为对藏人来说,冈仁波齐是最神圣的存在,据传佛教中的须弥山就是冈仁波齐,更是胜乐金刚的居所,是无量幸福的代表……
为什么西藏第一神山,
是冈仁波齐?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对山峰的崇拜会像西藏一样。
藏民对山峰的崇拜简直登峰造极,放眼整个藏族文化地区,凡山皆有神,大到领袖群伦的四大神山、八大神山,小到村落守护神的部落神山,文化丰富、体系完整、门类复杂,这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广的必然是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山形独特,如同一座有着温柔曲线的金字塔,耸立在高原之上,恬澹从容、王者风范!它隐匿于西藏一隅其所在的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600米
被称作_世界屋脊的屋脊_。
那么为什么冈仁波齐
却成了西藏第一神山呢?
因为这里发生的事情
彻底改变了西藏,乃至整个中国的宗教格局
公元840年
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下令禁止佛教
推行西藏本地宗教_苯教_
史称朗达玛灭佛
随即佛教信众的反抗,刺杀赞普朗达玛
四方骚然,天下大乱
西藏历史上最强大的王国分崩离析
从此陷入长达数百年的小邦混战
乱世之中曾经佛法昌盛的青藏高原万佛齐喑
有些人以佛法之名行_杀戮、败坏佛教名誉
同时期的苯教则蒸蒸日上
长此以往佛教必然被高原抛弃
更为严重的是
青藏高原南北的佛陀之光都在逐渐黯淡
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
大部分佛教寺庙已经改宗印度教
远道而来的_教则势头更甚
10世纪时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等地的许多古国
相继转为清真之国
青藏高原以北中国新疆境内的诸佛国
也大部分被_势力攻灭
佛教正受到内外南北各方的夹击
极有可能在印度、西藏同时灭亡
不但青藏高原上佛教消失
也不会有后续藏传佛教在蒙古高原的传播
今日中国的宗教格局将发生
如果此事成真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诚佛陀存亡之秋
佛教能扭转乾坤吗?
在朗达玛灭佛、天下大乱之时
偏远的冈仁波齐反而成了虔诚佛_的避难所
一支崇信佛教的吐蕃王室后裔
吉德尼玛衮王子
带着千余骑士来到冈仁波齐脚下的普兰县境内
之后逐步扩展到阿里全境
建立了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古格王国
古格王室力图复兴佛教
西藏、印度各地僧侣纷纷前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佛学中心超戒寺的`住持
燃灯阿底峡尊者
为促成大师来到古格
当时的古格国王意希沃
被邻近的_教国家噶尔洛俘获
噶尔洛要求意希沃或改信_教
或用等身黄金来换得生机
意希沃却对带着黄金来赎他的人说
_吾已年迈,不如用这些黄金迎请阿底峡大师_
阿底峡是藏传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印度高僧之一
他的到来让衰败的佛教开始在冈仁波齐周边重兴
偏远的冈仁波齐
是多个文明、宗教的圣地
在它周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发育出了四条河流
它们或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的正源
或是印度河、恒河的上游源头之一
这些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和宗教沿河上溯
均以冈仁波齐为精神之源
人们用四种天国神物命名这四条河流
即马、狮、象、孔雀
冈仁波齐以东为马泉河
是西藏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的源头
冈仁波齐以南为孔雀河
为印度教的圣河恒河上游源头之一
孔雀河尽头的冈仁波齐峰
被古代印度人看作印度教法力最广大的湿婆神的居所,是世界轴心(Axis mundi)
另一个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耆那教则认为
冈仁波齐是创始人大雄的悟道之地
(印度教描绘的世界轴心,神和人之间以冈仁波齐为轴,分割出天地两个世界)
冈仁波齐以西为象泉河
其下游称为萨特莱杰河
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印度河的支流
象泉河是阿里地区最重要的母亲河
古格王国,还有更早的象雄文明都在此孕育
西藏本土宗教本教
正是由象雄王子辛饶弥沃创立
冈仁波齐被认为是苯教的起源地
也是苯教360位神灵的居所
冈仁波齐以北为狮泉河
是印度河的正源
远古时期狮泉河的上源
还有着一个大型湖泊
位于今天冈仁波齐与纳木那尼之间
后来气候变迁、湖泊来水减少
不但与狮泉河中断连接
大湖也分裂为两个相对较小的湖泊
其中一湖便是玛旁雍错
面积330平方公里
湖面海拔4400米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
湖水源于冈底斯山的冰雪
透明度高达14米
是中国透明度最高的湖泊
它与纳木错、羊卓雍错一起被称为
西藏三大圣湖
它的姊妹湖拉昂错是一个咸水湖
含盐量约是玛旁雍错的3倍
面积 平方公里
比玛旁雍错略小
湖水呈深蓝色
湖滨几乎没有植物、没有牛羊
显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
所以人称_鬼湖_
四条孕育出不同文明和宗教的河流
好像在冥冥中向世人昭示
冈仁波齐就是万水之源、世界中心
谁能据有冈仁波齐
谁就可以获得更多话语权
为争夺冈仁波齐
宗教之间的冲突多次发生
在之后的流传中则演化为一场斗法
公元1093年
藏传佛教上师米拉日巴来到冈仁波齐修行
却被苯大师那若本琼阻止
那若本琼认为冈仁波齐是苯教神山
禁止佛_在此修炼
于是二人约定以斗法论胜败
最先登上冈仁波齐山顶者为胜
斗法开始时
那若本琼早早就冲向顶峰
米拉日巴则沉睡正酣、不急不忙
等到那若本琼快到山顶时
却发现米拉日巴早已端坐其上
惊得那若本琼直接从山顶滑落
并在冈仁波齐南坡留下了那一道明显的深槽
在苯教的起源地击败苯教
佛教重新在青藏高原取得优势
圣湖玛旁雍错也正是在此时得名
其藏语意为_永恒不败的碧玉湖泊_
为巩固在冈仁波齐的胜利
藏传佛教吸收印度教中世界中心的说法
将冈仁波齐视为佛教经典中的须弥山
大量的高僧开始来到冈仁波齐修行
包括后来首开冈仁波齐转山路线的
郭仓哇· 贡布多杰
在冈仁波齐站稳脚根的藏传佛教
与西康等其它边缘地区保存的佛教种子一道
掀起了全藏的佛教复兴运动
佛教开始成为青藏高原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宗教
并向尼泊尔、不丹、蒙古高原、甘肃、云南等地传播
史称藏传佛教_后弘期_
而另一边
公元1203年
在经过十数次_教入侵之后
印度超戒寺彻底被毁
佛教在印度正式宣告消亡
在边缘地带重燃佛陀之光
这就是冈仁波齐所经历的佛教生死存亡
西藏再没有一座神山
能与冈仁波齐的历史地位相提并论
第一神山的称号当之无愧
原本水火不容的不同宗教
都可以在冈仁波齐面前和睦相处
不论国籍、文化、种族、_
都可以在冈仁波齐向神灵致敬
冈仁波齐也成了一处世界上罕见的
跨宗教、跨文化、跨种族的神山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
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
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
——藏族民歌
转山转水转来世,
望风望景望此生,
悟德悟道悟过往,
度人度己度轮回。
看完这部影片,让我对藏族的僧人和朋友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电影中所有的细节几乎都在强调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对因果轮回的深信、为一切众生、慈悲平等、强烈的利他心。心里惭愧悄生,原来自己离一个合格的信徒还差得很远。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包裹的大都市里的人们,经常会怀疑人生,怀疑眼前各种琐碎,怀疑活着的意义,恨不得一个个从躯壳里飞出来,去远足,去寻求信仰是什么,也或许,这部片子当中,就有你当下所寻找的答案…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昨晚吃着饺子,顺便打开电脑,看了这部下载了很久存于硬盘中的电影。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副原生态的西藏地区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养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边吃边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坚定的信徒,藏传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个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电影里的东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拍的,没有去研究这部电影背后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肤比较粗糙,也很好理解,毕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区,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冻也得冻红了,还有寒风吹着。也正如古话长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藏地区的气候环境养育了这么一群朴素的人。在这里,女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卖力的为家庭操劳。而无论男女老少,则都透露出一种最原始的朴素,尽管听不懂藏语,只能通过字幕去了解他们在说什么。
朋友圈看几次这部片子,老师也提到这部电影,于是我也报着窥探的心理看了这部电影。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长头,如何让信仰在内心生长,去看看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模式,看似沉闷,一点点触碰我们的内心深处。讲述着这十一个一路磕长头两千多公里到冈仁波齐朝圣的信徒们,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时间。首先的观感是,他们的语言极简,无论多复杂的事情,去朝圣也是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和你们一起去。
路上车子坏了,多么大的困难啊,他们只是说,推着走。到了拉萨钱花没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们干活挣钱。语言中没有啰嗦,没有对困难的蔑视或增强,就只是简单的决定然后执行。相比之下,我们的心神很多时候耗费在对困难的畏惧,脑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难,而不是行动起来立即解决。这才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第二个触动我的是,居然有孕妇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带着孩子磕长头坚持完成朝圣。
这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于生孩子我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其实生产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越是小心翼翼,现在产妇的问题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宁的原因吧。一路上遇到积水拦路,不管不顾磕头过去,再换下湿衣服礼物磕长头。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毕竟路上一年的时间,却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们安静笃定的内心,就只是相信朝圣可以解决一切。信仰的力量惊人,我们很难完完全全相信什么,完完全全奋不顾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学,大人们一年抛开家里的生活不管不顾。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够安抚人们的内心。
《冈仁波齐》像“朝圣”,平静至极,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这两部作品创作形式虽大相径庭,但内在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它们探讨的都是在路上和寻找的主题。实际上,我最终的目的,是寻找自己真实的生命和电影的关系。
冈仁波齐是很多_的神山,大家都为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转山。拍片的时候,团队经常会遇到两个三十多岁的苯教信徒,每天都会逆时针围着冈仁波齐转,而藏传徒是顺时针走,所以两支队伍每天都会相遇,打个招呼,再擦身而过,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行…他们的计划是转一千圈,我们到时,他们已经转了两年,六百多圈了,看起来面目漆黑,衣衫破烂,但眼神里却都是虔诚和执着,我常常被他们的眼神感动。大家都在按各自的方法修行,包括我自己,这一年的拍摄正是我的电影修行,而这两部看似风格迥异的电影,实际上是我同时朝着两个方向出发,朝着自己的电影神山进行的一次完整的修行:放弃已知的技巧,跳出创作和市场的安全区,像第一次拍摄电影那样,用纯真的眼光去发现,用最笨的方法去寻找,没有完美的电影,但能在艺术上给自己设定一座冈仁波齐,走在朝圣的路上,坚定地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电影神山,已经足够幸福了。”
电影《冈仁波齐》此前曾入围多伦多电影节,并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评委会特别表彰,但他们最想得到的,恐怕是观众最真诚的静默或掌声。
我们不能确定这个时代谈“信仰”是否合适,但在这样缓慢平静的电影面前,我们未免都走得太快了……
6月20日,朝圣者们将带着这部虔诚的作品踏上大银幕。
请和我们一道,花一部电影的时间,坐在宁静的漆黑之中,朝着高处的明亮的光,等等自己……
6年之前的这个季节,我一个人去了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我的朝圣之旅。
喇嘛们念诵经文的声音,轰隆作响,如同天启。在一座大殿的门口,我看见一字排开磕长头的信众。石头地面被他们套在双手上的木块,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迹。10万个长头,一下一下……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在用什么样的毅力去坚持这件事。我也有点不懂,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到今天,其实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好像也在慢慢懂得,生命中很多事情,或许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要它,摆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亲,一直在追问:“老天是不是有时候不公平?我的爷爷什么坏事没做过,我的父亲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他无法理解,本来欢欢喜喜盖房子,为什么会发生那件意外,导致两个工人死去两个工人受伤。为了赔偿伤亡者的家属,他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有些一蹶不振,赋闲在家。他的生命,在出发朝圣之前,是卡住了的。他在这条路上,其实一只在追问因果,追问命运。
“为什么?!”是人探索自己的起点。
就如同,书写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纸上追问我的命运,追问何为因何为果。我是在纸上,做一趟灵魂的朝圣。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一直一直在写,到底你获得了什么?我回答说:好像在纸上磕长头,一个字一个字地修行,在过程中,似乎慢慢把自己写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为什么那时候活成那样。懂得了过去,于是,我就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活。这在纸上行过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尽心尽力就是了。
拿写文章这件事说,当你想写的时候就写。你当它是一种生命的召唤也好,是过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写的时候,就好好写呗。我的健身私教,常常对我喊话“动念合一,动念合一,动念合一”。我心想,这不就是禅修了嘛,这不就是临在了嘛。
磕长头的朝圣之旅,或许也是这样:意义并不在远方,而是在动念合一的每一个当下。
片中的朝圣队伍走到某个村庄,遇到一位老爷爷。老爷爷不断叮咛,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诵什么经就怎么走,喇嘛告诉你走几步就走几步。磕头的时候,额头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诚,心要装下众生的平安健康。每一步都算数,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你有朝圣的目的地,但它又不在远方的拉萨或刚仁波齐。它就在你每一步每一步的路上。真正的朝圣,是在去远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里面的家。你要朝拜的圣殿或神山,就在你心尖尖上伫立。每时每刻,它都在,须臾不曾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