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观后感(推荐3篇)

个人学习 22 2023-10-24 01:50:32

高考观后感 第1篇

看完《全城高考》,我觉得高考看似很远,但却近在眼前。

高考就是鲤鱼跃的那个龙门,成功则成龙,失败则会跌得头破血流。贺帆就是那条跃龙门的鱼,家境贫寒,读书的钱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他过的并不如他的名字一帆风顺。他经历了父亲被骗,父亲为了保护他伤人入狱,他在离高考还有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经历过太多太多,甚至在高考当天,他惨遭车祸,但他在打着石膏,系着绷带的时候也坚持高考,最终他考上名校,他跃过了龙门,默默无闻的鲤鱼,终于成龙。我从他身上学到,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靠自己去拼搏。

范老师,就是学生高考路上的引路人。电影中的他似乎无所不能,他甚至会为了让同学好好上课让自己出丑,他会为了学生东奔西跑,他为了帮学生重拾信心,把那棵桃树种到了学生家门口,他甚至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动手打小混混,他是学生高考之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路,他是学生高考路上的细雨,洗走学生身边的尘埃,他是学生高考路上的暖阳,温暖学生疲惫的心。

我们没有电影中秦鹏那样才华横溢,早早就写出很棒的作品成为签约作家,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学习。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可能不同于电影中的任雪那样家境优越,早早就被规划好未来,出国留学,但我们可以学习她为了理想不屈服,勇敢追求的精神。

我看完这部电影,发现人们都很善良,不论是贺帆出车祸后帮助他的`任雪爸爸,还是送任雪去考场的爱心车队,还是给受伤的贺帆开绿色通道找人代笔参加高考,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看完这场电影后我学到了很多很多,除了学到主角们的品质,更懂得了如何面对困难,面对高考。

高考观后感 第2篇

我承认我最初是带着准备嘲讽的心态来看这部讲述国内现实青春生活的电影的,但最后他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如果你想在电影院看一部怀念高中、高考的电影,我想这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吧。

是的,最初对这个片子的期望很低,剧照给我的感觉是科教+_的风格。剧照中的班主任是个很眼熟的香港演员?(好吧,我从来记不住演员。)仅从静帧中就能够看出演技派的实力(我觉得拿水杯的背影很有班主任的FEEL啊,但好多特写给我一种我要拯救世界的感觉。),最重要的是一干年轻靓丽的“高三学生”让我以为这又是一部是与现实高三严重脱节,以漫画风耍帅中二或者纯主流红色教育的“中国式青春电影”。记得十八岁的天空(还是十七岁?)让懵懂年少的我对高中生活产生的无限而完美的遐想(妄想?),帅气叛逆的天才,努力弱气的班长,美丽温柔的班花还有负责搞笑的跟班,其实与青春小说中的黄金组合完全契合,但拍出来的感觉却是一种山寨风?试问,有哪一所高中的教室如此宽敞得像个空教室(没有一点书卷气息),哪一个高中的女生穿日式校服,短裙+长袜?此刻看来毫无代入感和“激烈”的戏剧冲突让我的幻想在进入高中后彻底的幻灭了。个性是因为没有帅气的衬衣+领带的校服。(初中是个初生动漫控)。

扯远了,回到全城高考。这部片子的拍摄水平,嗯,技术水平超过我的`预期(因为我的预期确实很低)流畅,情节在后期转入起伏,多组冲突的切换叙述不算跳脱,主要的两个男女生的剧情铺成亮点突出(好吧,主要是那熟悉的高中生式吐槽让我毫无违和感,个性是表面凶狠的女生和表面无所谓的男生的碰撞还是很出色的展现了出来),取景也很完美,没有做作也没用让人觉得突兀,平淡而贴合高三生的状态(高中果然是人生的完美时光啊)。偶尔出现的诗词对白也没太过出戏,大致有互相考查是否背熟考试诗词的意味。我对学生部分的戏份感觉还挺意料之外的完整流畅,演员也比较自然,配乐没有山寨的无谓渲染(虽然你配一个个性悲情的音乐,但我依然很想笑!说的就是你“青春期荷尔蒙”,我后悔点了优酷的广告,我此刻才找到你居然和青春期是一个妈生的)。

整个片子让我觉得稍显突兀的雷点就是全能的班主任(前面的铺成已经要让我觉得范老师有什么神秘的身份了,比如随便就能让校长不签任雪的提前结业申请),他能随时化身考究帝、温柔君还有体能帝(还秀了身材),虽然面无表情却前赴后继的帮学生们完成心愿,默默付出,以拳拳之心引导之。(得亏这不足18天能发生这么多情)。虽然是个能够很脱离现实的设定,但我觉得也并非只有地球之外才有的存在(其实我的初中老师也很个性)。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作品,嗯,诚意,刻意的青春和教导式的台词很少出现。导演是否在平衡了自己的思想和作为主流的限制?主要的学生的戏份给了我最大的共鸣。(嗯,主流电影范围之内的最大)

作为一部中心很主流的电影(片尾各种共青团鸣谢。),导演是否在片中隐隐的讽刺了高考呢?在片尾,小帆帆?出了车祸,(那围观群众一句淡定的“你要坚持住啊(小施主),车(出租车?)立刻就到了”和及时出现的出租(不就应让救护车来么)让我忍不住吐槽了一下),快速的从医院就各种包扎完成,用担架送进了考场,嘴里还不停的说“救我,我要高考,我要参加高考!”,我承认我被片段式的感染了,情绪激奋了(我在生理上产生了应对意图渲染感人气氛的设定的反应)。但我的思想却在嘲笑我:“你丫右手都断了你会想着继续高考么,还那么激动的口头歌颂白衣天使们,再说你有头上缠着绷带作口头作文的潜力么?”所以,这么明显而激动的主流式的歌颂,牺牲,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有那上摇俯拍的镜头都在提醒我,这是导演为了应付自己主流的身份而特意强调的镜头么。我读出的是那句“救我,我要参加高考”的讽刺。

有很多东西是能让我们不惜生命也要追求的,但我觉得高考不是。我觉得导演也认为不是,因为他在片中让这个高三的男孩只剩下了高考,也让自由成长的秦鹏获得了出版合同。所以,如果是社会让高考成为一个孩子的全部和唯一,我们每个人都就应是罪人。你或许能够让你将来的孩子努力的在高考中赢得胜利或者帮忙他找到其他替代高考的前路,正如这天我们的父母曾为我们做的一样,但却始终无法改变的是,令人人们烦恼和追求的始终是高考。但我们却忘记了,真正追寻的不应是高考,那但是是一场考试,而是努力高考的目的,大学?不,那只是一个摄取知识的平台,我们缺乏的是信仰,缺乏幻想,缺乏对未来的真正幻想。导演最后的作文题目是想传递这个想法给观众么?我不明白,但我想这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就应真正做的事情,但很遗憾,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或许真的遇到一个好的班主任比一个升学率更高的学校更有好处。

人生就应有很多幻想,我的小学老师没有教会我,我的初中老师开始让我学会幻想(感谢我那不正经却异常靠谱的初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的高中让我被迫没有时间幻想,所以大家到了大学开始幻想,但却远离家乡,离却父母,逃脱了桎梏也失了引导。或者说中国大学的好处是否正在于让学生们体会自生自灭的过程,然后在毕业时分让社会自行检验?哦,还有那重要的就业率让大学担忧你是否找到工作(放心,只要你毕业时又工作就能够了,至于是1个月还是10天那就是你的事啦),我没有数据,无法结论。但进入大学,自己掌控的权利突然获得太多?是任意妄为,恣意狂欢还是突然发现了信仰,梦想,理想和追求,都是全力以赴的不顾一切,却像始于一点的两条射线,进入完全不同的人生。我很庆幸叛逆给了我主动,让我选取了起身奋追。但是否有更多的人,都在被迫选取的那一点,在没有正确答案的选项中,选取了最可能成为答案的那一个C呢?诚然,当这种情形普遍在中国大地十三亿人口之上,也能够当作是一种国人特征而不用惊讶和指责了呢?

高考观后感 第3篇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_。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陈琼以莫大的勇气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用莫大的勇气将陈琼送进了新的时代。想起匪我思存的小说结局,“今生今世,相见无期”。这样醇美的爱恋,也许只留在那深山里、车道旁,静静地让冰雪消融。

“历史_”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留在未寄出的信纸上,那些无奈的呼唤,“琼儿”,跨过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书信,和一摞帮助女儿参加高考的复习材料。在那样的非常年代,不仅爱情无望,连亲情也是奢望……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我看到舅舅已经潸然泪下。

印象最深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地追火车去高考的镜头,这也是电影海报的背景。他们一直摔倒,互相搀扶,不断地有人掉队。我在想,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的,11年的青春。

影片结尾,一直老顽固一样,企图用公章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赶着农场的拖拉机把他们送进考场,送进新的时代。老迟腰上挂着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样的公章,为陈琼担下了私自递交假证明的罪名,“要是为了女儿,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他乐着说,“这些都是我的孩子!”

最后的镜头是老迟在农场的广播,“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好啊,去北京上大学!张国强,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老迟的声音依然通过大喇叭响彻农场的各个角落——空旷的田地,寂静的草场,从前知青们常常嬉闹的院落。

礼堂的灯光再次亮起,全场掌声雷动。我的思绪好久都不能从电影里拔出来,满堂的名校大学生都和我们一样,迟迟不肯离场。北大、清华、广院等等各校学生们都对影片发表感想,一位学生再次热泪盈眶;刚从纽约回来的留学生,激动得说要把这部电影介绍给所有朋友……舅舅对我说,影片正式上映的时候,要再去看一遍。

扶着舅舅走出礼堂,回到我们生活的年代。这里,阳光明媚,春暖花开。这里,无论什么样的出身都可以自豪地说“我爸爸是英雄”,可是我们却常常任性让父母头疼;这里,可以在阳光下尽情相爱,我们却常常轻易放手。这里,爱情的计算单位是克拉,友情是以酒杯的大小衡量,思念随时以每分钟80字的速度从指尖传出……我忽然迫切地想要留住《高考1977》的这份感动。

回家后,我和舅舅一起期待《高考1977》的后7期电子杂志,我要为他留住这些美好的记忆,也为自己收藏这份严寒中的美丽。收藏这一份温暖,这一份感动。

上一篇:《陈涉世家》读后感(共4篇)
下一篇:乌合之众读后感2000字大学(共8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