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守自盗观后感(汇总3篇)

个人学习 22 2023-10-22 20:35:24

监守自盗观后感 第1篇

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向人们展示了这场金融危机,是谁在受益,受害的有事谁。我看完之后明白了很多,感觉值得一看。

影片导演查理斯▪福格森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影片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从冰岛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众多的政治经济学家,教授粉墨登场,以细致的数据与条件逻辑分析,深入的讨论了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原因,那一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发成的背后原因。影片汇集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的分析和见解,展示了华尔街真实的面貌。在片中,我们看到而来华尔街的那些高管被描述为药物滥用者、心理障碍者、道德败坏者、赌徒、_,心理学实验证明数钱使人兴奋的大脑部位和吸毒使人兴奋的大脑部位是一样的。

片中经济学家描述CDO,“以前购买房子需要抵押贷款,而现在放款人不必担心借款人不能还款。”

在片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华尔街,美国从里根政府开始放开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政治游说者有游说国会放宽金融监管,监管两个字不时的出现在影片中。华尔街的高管、国会游说者、政府官员、信用评级机构和各类别的'经济学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大庞大的利益集团。我们看到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是入耳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最后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看到了少了监管的自由经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依赖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等等都使得这场磁带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灭。影片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所谓的金融工程师的薪酬是其他工程师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真正的工程师建设桥梁,金融工程师构筑他们的梦想,当这个梦想变成噩梦时,却由别人来买单。

可悲的是真正制造CDO的鬼魁祸首却担当了奥巴马政府官员,金融业背叛了社会,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去逍遥法外。

监守自盗观后感 第2篇

《监守自盗》似乎以“末日审判”的审讯眼观,“刨根问底”的坚决态度和“路在何方”的反思精神,探索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所在,为我们解疑答惑。

作为一部纪录片,我想《监守自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三点——

第一是在选择题材上。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意义上度过,其影响仍在,以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和议论的金融危机作为题材,既照顾了大众口味又极具探索空间,可以说新闻价值、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兼具,颇显独到新颖。另外,这类报导纪录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虽然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导范围局限性更小,叙事结构完整性更强,也就决定了其视角和深度都是不同的。

第二是在“写作”方式上。《监守自盗》放到文章写作中去应该归纳到议论文一类。影片共分为五章,分别是“HOW DO WE GOT HERE?(何以至此?)”;“THE BUBBLE(泡沫显现)”;“THE CRISIS(危机降临) ”;“ACCOUNTBILITY(责任追究)”;“WHERE ARE WE NOW?(现况如何?)”在逻辑上,大致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的思路,但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影片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该怎么样去应对金融危机,解决哪些人和事的问题,在这一点更多的像是感叹句,为的是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这是其一,也即在谋篇布局上周全而精巧。其二,在“议论文”中必备的三要素上,论点是潜在的,没有直接地提出,既避免了影片的生硬,又在影片的讲述中可以轻易地明白。论据翔实具体,既有历史的图表文字和视频资料,又有现实中在政治、经济领域著名的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的给力出镜(尽管一部分人是在自扇耳光),极大的增强了影片的可信度、感染性和说服力。在论证上深入浅出,科学严谨,比如因果论证贯穿始终,在第二、第三和第五部分可以明显感受到;事实论证上,例举了在美国历史上有关法案的诞生始末、各方势力在利益上博弈争斗前后;对比论证,如Brooksley被对待的方式和其他赞同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合法性的人的仕途的对比,最终让我们看到一群“精英”们的自残行为。

第三是在拍摄手法上。作为纪录片最大的原则就是客观,但是影片反映的内容再怎么具体真实,如果导演占据的立场和选择的角度不一,也会在“编码(从制作上看)—解码(从观众上看)”过程中发生信息的失真,这恰可以为导演所用,引导观众的情感和思绪。于是我们看到,部分受访者在正式回答问题前的状态被纪录下来;在受访过程中的愤怒、紧张和窘态纪录下来了,包括要求关掉摄影机、直接警告记者只有3分钟的剩余时间;拒绝接受访问的重量级人物名字也历历在目,借此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神效,此种真意不言自明。除此之外,从冰岛的美丽风景和国家破产开始,案例选择典型并有意味。而在第四部分中,在马特·达蒙沉稳慢速的旁白解说下,用一组镜头展现评估机构各方自我辩解的说辞,是那么的滑稽可笑,颇有点娱乐和嘲弄的色彩。片尾曲同样精彩非凡。点滴之间让《监守自盗》这部严肃的纪录片平添了几分趣味,更具可观性。

通观全片,可以总结出来导致金融危机产生大致是“政策偏差”、“法律漏洞”、“政商勾结”、“企业责任”、“商业阴谋”“学术腐败”,因为那些可控不可控的因素,政界、商界和学界三足的全面溃败形成的。这是比较抽象的概括,如果看了全片,用获益匪浅一词形容是不为过的。对于电影,我选择的标准之一就是希望让我的大脑合着地球旋转的节拍舞动。《监守自盗》让我感受到了这点,给了我们很多激发思考的机会和空间。

我想关于金融危机的原因,用韩非子的“人性好利论”完全可以解释一切。韩非子以人性本恶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任何人的行为“无免于欲利之心”人们皆“计利而行”。这正是政府愚弄民众、企业欺诈顾客、学者忽悠草根的原动力、出发点和落脚点。

看到美国的特殊情况,让人想到这背后还有社会思维的影响。实用主义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市场份额不可估量。实用主义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也就是说有用的就是真理。

反映在伦理观上,实用主义以行为的实际效用为善恶标准,把道德看作是应付环境的工具。道德理论只能从每个具体的道德境遇中产生出来,而且任何道德理论也只是行为的计划和假设,是个人应付具体情境的临时措施。他们把道德原则和规范看作是个人自由选择的障碍。

那些下定了决心要推行“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合法化”法律规定、热心推动放宽政策、颁布“利富”的税收政策、刻意逼迫放弃对某些公司追责的官僚;那些把顾客的储蓄存款当作风险投资,狠心推销反投保的有价证券的投资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那些为了获得高额报酬而书写虚假文章的专家学者。都在印证着实用主义的影响,“把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因为考虑所谓的公众利益就会阻碍自身利益的获得,而又因为自己站在强势方,对信息的掌控决定了“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结果可想而知。

而我们为什么会被欺骗、愚弄和控制???《君主论》给出了答案,“革新的记忆与原因,由于统治已经年代久远并且连绵不断而消失了。” 人们一旦习惯了某种统治秩序,他们的反抗意识就会处于惰性状态。这对统治者来说,是最安全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封闭信息,二是“_”。有时咱不得不中招,不得不佩服,也许在高端人士看来普通民众是一群可以伤得起的人。

这班企业家、政府高官完美演绎了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认为个人有增加自己的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违犯其规范被认为是忘记责任”这样一种观念、一种奇特的伦理、一种精神气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

所以,他们不缺乏知识和技术,但是缺了应有的信仰和理念,起码是那种作为普通公民期望和要求的。

但是对于这一点——我们、他们要怎么做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监守自盗》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在不缺乏技术性的手段前提下,或者说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假设下,我想社群主义和儒家思想能够给我们点启示。

社群主义者认为,个人主义关于理性的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的前提,是错误的或虚假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式是把个人放到其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所以社群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社群对于自我和个人的优先性,于是在“正当与好”(或理解为“正义与善”)的价值判断中,社群主义将整个人类的幸福(好或善)融入了自己信仰的体系。这与儒家思想中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认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的观点不谋而合。进而反观《监守自盗》中涉及的“罪人”,无不以看似为正当的自身利益(正义)为最大准则,充斥着阴谋论,左右着与整体利益(善)相违背的游戏规则(礼)。

这么想,问题的关键是人们的自觉意识和反思精神以及改变的决心和行动有多么坚决。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取法上上,得乎其上”;取法其上,得乎其中、“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有时我们的想法看似天真,我们要达成的目标看似过高,其实不然。

联系到《监守自盗》在最后记录的一个事实——在最后,没有对任何一名高管进行刑事诉讼,反而某些人甚至得到了重用。联想到“不论做多,做空都有可能赚钱,唯有贪心者例外”——华尔街的名言之一。虽然华尔街一次次的在违背。影片在最后说到的“他们保证这一切不会再重演,当然这一切不会很容易,但至少还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奋斗”

那么,审问和反省过后,继续前行!!!

《监守自盗》观后感

近几年奥斯卡的纪录片都是相当有水准的,不管是去年的《海豚湾》还是今年的《监守自盗》 。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都需要这样一批智者、勇者。能够为世界说话,为绝大部分人们说话。

国家这个话题我不太爱提,因为这个话题是如此的陈旧,以至完全跟不上时代。国家即是财富集团的结合体,不是为了人民,也不是为了民族,为的仅仅是个人集团利益。作为普通百姓,当领导层打出爱国爱民的标语时,首先要明白,那些家伙正搂着你的梦中情人呼呼大睡呢。我个人所追求的不是爱国爱民这种虚无的玩意,作为底层大众,与上层人民一样,关心的是自己阶层的利益,矛盾的是还关心这个世界的变化,而不是国家。在如今这年代,国家这个名词是如此落后,如此令人可笑。

《监守自盗》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那些我们曾敬仰的、崇拜的领导者、经济学家、教授的阴暗一面。为了执政,竞选者可以向上帝发出虚伪的誓言;为了财富,经理人可以吸干底层民众的微薄薪水;为了名望,教授可以作出虚假的论断。哈佛、麻省况且如此,其它为自己一个名衔苦苦挣扎的家伙又会差到哪里去呢。这是一个严密的合作团体,缺一不可,经济学家忽悠人、政治家放宽准入条件、最后由商人从中赚得高额利益(而非利润),经济危机不过是这些家伙玩的游戏的一个尽然后果而已,至于卡尔·马克思说的什么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和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所导致的结果,那纯粹是个笑话。这次的经济危机既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需求不足,而恰恰相反非金融领域的生产相当正常而人们的需求若没有华尔街的家伙们推波助澜,也是呈平和之态。这一切只不过是利益集团为了自己财富最大化而吸取底层民众血汗的游戏、赌注而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难道能够逃出这个圈子,统治者之所以成为统治者,是因为他能够享受到普通大众所无法触及的权利。

在这个游戏中,经济学家们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或许称他们为变色龙一点也不为过。经济学家因为这个能够忽悠人的名字而在世界胡说乱扯,当其它行业的人提出质问时,便以一句“你们不懂,经济是个复杂的东西”而带过。的确,经济是个复杂的东西、的确,很多人无法说清楚经济这一回事。但是那些所谓的权威又何曾了解经济,了解这个社会运行,你当自己是上帝吗。这些人不过是戴着经济学家这顶帽子招摇撞骗,忽悠大众,让这个市场按他们想要的方式进行而已,尽管他们也有风险,因为如果大家都不按他设想进行的话,他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在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投行经理或者政府顾问时,一切都变得如此顺利,他们大权在握,芸芸众生完全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搞砸了一切,然后金蝉脱壳,留下一堆的烂摊子。而这还没完,他们得到财富带着骂名溜走了,但是决不会把这个赚钱机器、系统给搞坏,他们走了,但是另一批来了,充当和事佬的角色,继续招摇撞骗,维持这个集团的统治与财富。

监守自盗观后感 第3篇

《监守自盗》纪录片在2011年2月27日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整个纪录片采用了访谈的方式,受访人物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合各类数据分析,从华尔街,到政府,到经济学家,受访人物都很知名,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诺贝尔经济学家、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大学教授和记者,甚至新加坡、中国和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影片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本片一开始,从冰岛的美丽风景和国家破产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一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并以各种细致的数据与不同的条理逻辑分析,犀利而又准确地揭示这场危机背后发人深省的缺陷与漏洞,揭示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真相。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的“铁幕演说”里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这句话用在这部美国金融风暴纪录片《监守自盗》里面再贴切不过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影片中给我们展现了金融危机错综复杂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的松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结构体系的弊病。我们能够看出,这场危机可以说是由企业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学者共同造成的一场惨剧。他们是体制的运行者,也是体制的监管者,甚至其中有体制的创立者。但是可悲的是,他们明知此举犯法,明知这是泡沫经济,却依然高唱赞歌,依然阔步向前。这些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以及那些依赖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使得这场次贷金融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终的结果,正如中文片名“监守自盗”一样,他们自己窃取了自己看守的财物,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酿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悲剧。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搅乱全球经济的金融工程师,最后却都赚得盆满钵溢全身而退。

观看完此片,我不禁联想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努力工作,拼命赚钱,到头来也许真的就只是一场空。华尔街和政府勾结,雇佣知名学者来游说,但是这些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能在这场浩劫中安然无事。

甚至在金融风暴过后,继续坐收名利。受害的,依然是那些普通民众。也就是说,最后的最后,在美国,90%的财产落入了1%的'人的腰包;而全世界的人都要为这1%人的行为埋单。在这里,我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虽然我对金融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这绝对是不合理的。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欲望这个东西更是得到愈多愈难满足。这些人对于财富的追求真的达到了一种让人心惊胆寒的地步,他们人性中的良知在缺失,道德在沦丧。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力量是巨大的,也是极为可怕的。正因如此,世界的财富正不断的从大多数人的手里流向那极少数人。究其原因,就是金融领域缺乏广大群众的监督、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如此强大的力量面前,我们这些弱势群体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财富就这样被无情的掠夺吗?答案当然是“不”,我们要奋起反击,齐心合力建立一种健全、公正、合理的秩序来保卫我们的利益。即使这个世界本身并不是很公平,但是我们依然要勇敢面对现实,勇敢的生活。

上一篇:童年读后感600字以上优秀作文(必备8篇)
下一篇:写电影观后感(热门8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